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长鼓舞的特点有哪些?
未解之谜 2023-04-02 02:26www.dkct.cn世界未解之谜
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长鼓舞是瑶族和朝鲜族的舞蹈。
瑶族长鼓舞,中国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瑶语叫“挨汪都”,又称“打横鼓”“调花鼓”,流传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等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瑶族长鼓舞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朝鲜族长鼓舞,吉林省图们市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朝鲜族长鼓舞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再传入东朝鲜,成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明清时期,朝鲜族人口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长鼓舞随之传入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舞蹈。
长鼓舞的特点
朝鲜族长鼓舞的特点
长鼓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是综合性的民间艺术,不仅可做伴奏的乐器,而且还可作舞蹈道具,可集体表演,也可单独展示。“长鼓舞”将舞蹈、鼓、乐融为一体。目前长鼓舞流行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新中国成立后,长鼓舞经朝鲜族舞蹈家们的精心改编,又融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艺术形式日趋丰富和完善。
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女性长鼓舞主要以风格优雅为主,而男性长鼓舞则是以活泼潇洒为主。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第一种是舞者用鼓鞭兼用鼓槌,第二种是用鼓鞭不用鼓槌。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达到身、鼓、神融为一体。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长鼓舞经朝鲜族舞蹈家们的呕心沥血改编,注入了新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日趋完善。
由于朝鲜族长鼓舞悠久的历史渊源,突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近百余年来,杖鼓在朝鲜族人民中广为流传,遂改名为长鼓。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
长鼓舞是朝鲜民族的代表性舞蹈,长鼓来自于印度或西域龟兹一带,它通过中国接受了西域乐器,成为朝鲜半岛的艺术性舞蹈。长鼓舞节奏快速,情绪热烈,舞者边持杖击鼓边做各种旋转动作和舞蹈动作,舞蹈速度由慢到快,鼓点由简到繁,将舞蹈气氛推向高潮。
瑶族长鼓舞的特点
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胞的性格特征和气质。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瑶族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并且都有一定的道具,如长鼓、花鼓、牛角、阳伞等,构成本民族的风格,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传。,在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各种场合,有歌有舞,热闹非常。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历史渊源
江华瑶族长鼓舞瑶语称“播公”,其历史悠久。南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三日颁发的《十二姓瑶人过山榜文》载“天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鼓,斑衣赤领,琵琶吹唱。”据此,瑶族长鼓已有800多年历史。
长鼓分类
长鼓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小长鼓亦称短鼓,长约70—90厘米,鼓腰直径为4—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10厘米;中长鼓亦称长腰鼓或黄泥鼓,长约110—130厘米,鼓腰直径约15—2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25—30厘米;大长鼓亦称赛鼓,长约 180—200厘米,鼓腰直径约20—2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30—40厘米。
长鼓制作
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1.2米左右长,中间小,两头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过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跳舞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唪啪唪梆”的铿锵之声。如果4人以上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噼啪蓬响”的浑厚激昂之声。若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奏,则如古代列队排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表演形式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
长鼓舞是瑶族和朝鲜族的舞蹈。
瑶族长鼓舞,中国瑶族聚居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瑶语叫“挨汪都”,又称“打横鼓”“调花鼓”,流传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等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瑶族长鼓舞有多种表演套路,或专门表现造屋动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动植物有趣的形态。瑶族长鼓舞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朝鲜族长鼓舞,吉林省图们市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朝鲜族长鼓舞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原,再传入东朝鲜,成为朝鲜民族音乐的主要打击乐器。明清时期,朝鲜族人口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长鼓舞随之传入中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舞蹈。
长鼓舞的特点
朝鲜族长鼓舞的特点
长鼓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是综合性的民间艺术,不仅可做伴奏的乐器,而且还可作舞蹈道具,可集体表演,也可单独展示。“长鼓舞”将舞蹈、鼓、乐融为一体。目前长鼓舞流行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新中国成立后,长鼓舞经朝鲜族舞蹈家们的精心改编,又融入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艺术形式日趋丰富和完善。
朝鲜族长鼓为两面鼓,女性长鼓舞主要以风格优雅为主,而男性长鼓舞则是以活泼潇洒为主。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第一种是舞者用鼓鞭兼用鼓槌,第二种是用鼓鞭不用鼓槌。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达到身、鼓、神融为一体。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长鼓舞经朝鲜族舞蹈家们的呕心沥血改编,注入了新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日趋完善。
由于朝鲜族长鼓舞悠久的历史渊源,突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近百余年来,杖鼓在朝鲜族人民中广为流传,遂改名为长鼓。60年代又在独舞的基础上,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长鼓舞不仅鼓技惊人,花样翻新,亦在于表达喜悦、欢快的情绪,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给人美好的艺术享受。
长鼓舞是朝鲜民族的代表性舞蹈,长鼓来自于印度或西域龟兹一带,它通过中国接受了西域乐器,成为朝鲜半岛的艺术性舞蹈。长鼓舞节奏快速,情绪热烈,舞者边持杖击鼓边做各种旋转动作和舞蹈动作,舞蹈速度由慢到快,鼓点由简到繁,将舞蹈气氛推向高潮。
瑶族长鼓舞的特点
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胞的性格特征和气质。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瑶族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并且都有一定的道具,如长鼓、花鼓、牛角、阳伞等,构成本民族的风格,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传。,在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各种场合,有歌有舞,热闹非常。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历史渊源
江华瑶族长鼓舞瑶语称“播公”,其历史悠久。南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三日颁发的《十二姓瑶人过山榜文》载“天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鼓,斑衣赤领,琵琶吹唱。”据此,瑶族长鼓已有800多年历史。
长鼓分类
长鼓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小长鼓亦称短鼓,长约70—90厘米,鼓腰直径为4—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10厘米;中长鼓亦称长腰鼓或黄泥鼓,长约110—130厘米,鼓腰直径约15—2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25—30厘米;大长鼓亦称赛鼓,长约 180—200厘米,鼓腰直径约20—2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30—40厘米。
长鼓制作
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1.2米左右长,中间小,两头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过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跳舞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唪啪唪梆”的铿锵之声。如果4人以上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噼啪蓬响”的浑厚激昂之声。若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奏,则如古代列队排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表演形式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