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合纵,张仪连横!他们的较量公孙衍输在
合纵,连横!他们的较量公孙衍输在哪里?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话说大秦自变法后迅速崛起,与齐一起成为大国,国力增强后,经略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楚、魏、韩、赵、燕等国为了一起对付秦国,这时候就有了合纵的趋势。
毕竟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吗,从这个层面看 ,合纵也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也的确是对付大秦的最好办法。
可这么好的办法,为什么就是达不到遏秦、弱秦乃至于灭秦的目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的起源说起了。
合纵连横的始作俑者,应该就是公孙衍和张仪。
两人都是人,可就这俩个老乡,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就开始很不愉快的争斗。
张仪是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入秦,当了个客卿,其时公孙衍在秦国任大良造,不久之前,公孙衍率部打了场雕阴之战,一役斩首八万,成功夺回河西,在秦国正是风头无两的时候。
一个如日中天的功臣和一个的小子本来不会有什么矛盾,就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公孙衍的犯了个愚蠢的错误,这个错误,就给张仪顺利攀登秦国权力巅峰铺平了道路。
公孙衍到底犯了什么错误?
雕阴之战后,公孙衍名动天下,引起魏国的恐慌,魏国为了缓和局势,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请他劝谏暂时放魏国一马。
公孙衍这人比较贪财,自然接受了贿赂,于是劝谏秦惠文王,放弃大好的对魏形势,转而攻打秦国后方的西戎,开拓所谓西方的土地。
秦惠文王接受了他的建议,正准备有所动作的时候,张仪提出了反对意见,张仪说
雕阴之战后,魏国国力大伤,正是趁你病要你命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时候放过魏国,等他缓过劲儿来,就又会成为秦国东出的最大障碍了。
秦惠文王一听,很有道理,转而考虑到以前听到的种种流言,就开始怀疑公孙衍的忠心,对公孙衍怀疑起来。
公孙衍一看,在秦国已经把名声搞臭,再呆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投奔魏国,很快当上了魏国的国相。
如此器重公孙衍,公孙衍要有所报答,于是呢,他为了带领魏国走出困境,抵挡秦国的进攻,就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合纵的战略。
公孙衍要合纵,张仪也不是吃干饭的,有针对性的提出连横。
两个人的较量就这样正式开始了,两人一生一共较量了四次,从这四次较量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公孙衍到底输在哪里了。
第一次合纵张仪赢得很巧妙
张仪
公孙衍提出合纵后,看上了东方强国齐国,因为齐国和历来交好,得齐必能得楚,有这两个大国加入联盟,合纵就有了一半的保障。
公孙衍主意打得不错,可张仪能干吗,就在齐魏两国联合,攻打取得胜利,刚刚尝到了一点合纵的好处之后,张仪出手了,他怎么出手的?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是在是太高明了。
齐、魏两国的注意力都在东北方向,张仪就乘势带兵,渡过黄河,迅猛的攻打魏国后方,并很快拿下魏国河东重镇蒲阳(山西隰县)。
蒲阳到手之后,张仪不一鼓作气,继续扩大战果,反而做了个很出人意料的决定,什么决定?
归还蒲阳,并送去质子,秦魏两国讲和、结盟。
魏国大败之后,正发愁怎么对付秦国呢,可这时候,秦国突然伸出橄榄枝,主动讲和,这种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魏惠王哪有不接的道理。
于是很快忘掉齐魏联盟的本意,愉快的接见了张仪,在人家一通忽悠之下,愉快的签订盟约,接受蒲阳,,蒲阳也不是白得的,为了回报秦国,讨得秦国欢心,以便于以后捞取更大的利益,魏惠王就很大方的把上郡(陕西绥德一带)十五个县割让给秦国,两国就这样和好起来。
公孙衍的第一次合纵就这样失败,而这次失败,公孙衍哪里能想到,张仪就能利用魏惠王的一点私心,破的如此巧妙。
第二次合纵张仪赢得很偶然
第一次合纵,结果是,张仪凭一张利口得到上郡十五个县,回国后就当了秦国的相国,从此,为了断绝一切合纵的希望,张仪派出使者奔走于齐、楚之间,利用威逼利诱的手段,主动与齐、楚两国交好。
面对如此的态势,公孙衍怎么办?
他也没有气馁,那是一计不成,另出一计,拉拢齐、楚两国看来是不成了, 那我就寻找一些弱国联合,因为弱弱结合 ,他也能变得强大。
主意拿定,公孙衍就鼓动如簧之舌,奔走于韩、赵、中山、燕四国之间,最终于惠文王十五年,即公元前323年搞了个五国相王,所谓五国相王,也就是魏、韩、赵、中山、燕五国相聚在一起,互相尊王而已。
由于两年前,魏、韩已经尊王,,秦也是在这一年称王的,两年前魏、韩已经尊王,所以这一次相王,也就只有赵、中山、燕而已。
公孙衍本想借这次相王,让各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可谁料到,这次相王他真是对象没选好,刚开始就引起两个大国的强烈反对。
谁?
齐国、楚国。
为什么?
王是个很尊贵的称号,齐、楚两国不愿意让别人分享。
楚国本来就对这次相王很不满意,而齐国呢,目标更直接,直接认为,中山根本没资格称王。
两家都反对怎么办?
齐国还好说一点,派出个相国贿赂游说一下当权,这事儿就愉快的解决了。
可楚国呢,脾气很暴躁。
楚令尹昭阳亲自带兵,奔着相王的始作俑者魏国就打过来了,昭阳什么人,就是他给灭的,当时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相王伊始,楚国就大举出兵,各国还没有形成凝聚力,自然没人帮他,这一没人帮不要紧,魏国是连打败仗,一连丢了八座城池。
魏国被人打成这德行,公孙衍借五国相王之际号召五国合纵的计划自然也宣告破产。
第二次合纵,就因为齐楚两国的私心,张仪就这样很偶然的赢了。
第三次合纵公孙衍输得很窝囊
公孙衍
五国相王,魏国丢了八座城池,公孙衍在魏国地位本来就岌岌可危的时候,他做梦也没想到,张仪居然天马行空,又做出这么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举动,什么举动?
离开秦国,到魏国来了,到魏国来干嘛?
一来就当上了魏国国相,在魏国大肆鼓吹与秦国结盟的好处,就跟你魏国的合纵派对着干,张仪如此,公孙衍有办法吗?
没有,魏国被楚国打得焦头烂额,公孙衍没有办法,其他人也没有办法,只有张仪,联合秦楚齐魏四国,举行啮桑会盟,由秦国出面,给魏、楚两国调停。
魏国一下子解决了危机,对秦国自然比较感激。
就在公孙衍等合纵派准备翻盘的时候,魏惠王去世,太子上位,新的君王有新的政策,张仪一通胡说,取得魏襄王信任,继续推行和秦,并准备跟在秦国后面,捞取更大的好处,这时候呢,公孙衍等就等于坐上冷板凳了 。
事情就这么算了吗,没有,老天爷对公孙衍还是很客气的,也许看他输的太过窝囊,所以给了个机会,什么机会?
秦国联合魏国之后,又跟结盟,这样一来,就等于打通了东出的道路,道路打通后 ,也不知哪根脑筋搭错了弦,居然千里迢迢的去攻打齐国。
那也不是好惹的,,就把秦国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跑。
这一仗虽然没损伤多大元气,但毕竟打了败仗,各国一看,原来秦国不过如此,并没有那么厉害吗?
这样一来,所谓秦、魏、韩联盟就开始动摇,捎带着魏襄王开始讨厌张仪,公孙衍一看这机会,就乘势而起,放出谣言,制造国际舆论,糊弄齐、楚、韩等国,一起呼吁魏襄王驱逐张仪,任用公孙衍为相。
秦国战败之后,魏襄王也开始讨厌张仪,如今一看民意如此,那还啰嗦个什么劲儿,于是就把只当了两年的张仪赶走了。
张仪就这样又回到秦国当了国相,公孙衍又把握魏国权柄,借秦国战败,各国士气正旺之际,说服齐、楚、韩、赵、魏五国,一起讨伐秦国,搞了个有名的“五国攻秦”,为确保此次战役,公孙衍还特地安排了一个后手,什么后手?
劝说秦国后方的义渠国乘隙给秦国捣乱,两者前后夹击,一起消灭秦国。
公孙衍的这一招的确很毒,如果得逞,秦国是很危险的,遗憾的是,到底人算不如天算,五国合纵伐秦,声势虽大,但耐不住各国各有私心。
好容易军队凑齐,齐、楚两国心怀观望,进兵很不积极,只有韩、赵、魏三国表现的很是勇敢,结果呢,秦国提前前埋伏,一仗击退韩、赵、魏三国联军,还一路追击到修鱼(河南原阳西南),打了个修鱼大战,一役斩首八万两千,彻底粉碎了五国联盟。
尤为可笑的是,修鱼之战后,纵约长楚国以及合纵的倡导者魏国率先投降,韩国、紧随其后,只有赵国宁死不屈,结果呢,合纵的盟友齐国乘隙偷袭赵国军队,夺取赵国城池。
行事如此卑鄙,这样的联盟 ,有什么凝聚力可言。
所以,第三次合纵虽然很曲折,但就因为各国私心,各怀观望,让公孙衍输的非常窝囊。
第四次合纵公孙衍就把性命给输掉了
战争
修鱼之战后,魏国对公孙衍就算是彻底失望了,可这仅仅是公孙衍的问题吗?
公孙衍再度失去君王的信任,政敌田需乘隙在魏襄王面前说种种坏话,至此,公孙衍被罢官免职,索性韩国还有几个知己,公孙衍就弃魏奔韩,被韩宣王拜为相国。
公孙衍得到韩宣王的信任,那是死灰复燃,再度主张合纵,韩宣王也希望能借合纵,免去被秦国骚扰,于是大力支持。
可问题是,修鱼之战后,列国业已胆寒,这回再主张合纵,没人听他的啊。这回人聚不齐,张仪对付他就很简单了,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即公元前314年,张仪直接出兵韩国,打了个岸门之战,惩罚韩国竟敢带头挑事的罪过,韩国在公孙衍的带领下,抵抗的非常艰苦。
打不过怎么办,只能向列国求援,这个国家就找到了以前的纵约长楚国,楚国本来不打算出兵 ,可韩国一听,你不帮我,哼,我干脆投降秦国,跟他一起攻打你楚国好了,楚国一听,怎么着,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别急,我肯定帮,赶紧派使者到韩国说,我们兵马都准备好了,就等着誓师出征呢。
韩国信了,抵抗的更加顽强,孰料所谓誓师出征不过是楚国的谎言,事实上,他们还是不敢过来。
韩国后悔了,后悔怎么办?
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秦国已经打红了眼,再求和是不可能了,于是只能抵抗,如此一年之后,韩国终于力不能支,战败投降。
公孙衍希望第四次合纵,带领韩国走出困境愿望又因为列国为了自保而破产,之后呢,韩国也呆不下去。
呆不下去怎么办?
此时公孙衍已跟张仪争斗了十余年,十余年的失败也让公孙衍形神俱累,此时天下虽大,也没有公孙衍的容身之所,英雄落寞,只能怏怏不快的回到魏国,意图寻找新的机会。
可是,老天爷仿佛为了成全张仪似的,再也不肯给他机会了。
公孙衍一回去,政敌田需就急眼了,新仇旧恨加在一起,索性杀死一个与公孙衍有过节的大臣,然后栽赃给公孙衍。
魏襄王信了,将公孙衍下狱诛杀,一代大才就这样死了。
这是公孙衍的第四次失败,也是他一次失败,这次失败,还是输给了私心,结果就把性命都给输掉了。
所谓公孙衍合纵,张仪连横,他俩的四次较量,公孙衍到底输在哪里?
输在哪里?
没有输在策略,而是输在列国的私心。
其实私心就是合纵很大的缺点,四次合纵,哪一次不是因为这两个字而宣告失败的呢。
大秦、张仪能抓住这个缺点,就无往而不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