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明的黑火药,为什么火器却落后于西方?
这句话显然不对,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之后,也是拿来打仗的,至少从开始就用上了。
为什么到近代,中国作为玩火药的老司机,反而不如西方?
火药刚发明时,看一眼就让人头晕
中国人拿火药打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天祐元年(公元904),的军队围攻豫章,也就是今天的南昌,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据考证,“发机飞火”就是用火药。如果属实,那么这位郑璠同学是人类有史以来被记载的被实战火药烧伤的第一人,可歌可泣。发机飞火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里面是什么样的火药,因为没有更详细的资料流传,我们没办法知道。不过从实战效果看,这种火药是用来燃烧的,而不是爆炸的,跟后来火药的用途并不一样。
之后一百多年,到11世纪,中国的兵书《武经总要》中才有了现存最早的火药配方。
众所周知,现代黑火药的标准配方,是硝75±1%,硫磺10±1%,木炭15±1%。这个比例能够获得最好的燃烧效率和爆炸力。其中硝石是氧化剂,能够分解产生大量的氧气,供火药在密闭空间燃烧,产生爆炸或者推动弹丸的能量。
而11世纪中国的火药配方,是这个样子的↓
△《武经总要》记载的火药配方
《火药法》晋州硫黄十四两,窝黄(硫磺)七两,焰硝二斤半,麻茹一两,干漆一两,砒黄一两,定粉一两,竹茹一两,黄丹一两,黄蜡半两,淸油一分,桐油半两,松脂十四两,浓油一分。
里面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杂质,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位祖传老中医的方子掉了。
据今人按照这个配方复原实验,发现这种火药因为硝石含量太低,无法在密闭空间比如炮膛、枪膛或者密封炮弹内爆燃,只能在空气中缓慢燃烧,发出大量黄烟。也就是说,这种火药根本无法用来发射弹丸,也不能爆炸,只能用于纵火。
如果了解火药的原理,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去掉杂质、调整比例,中国人就能在11世纪搞出火枪火炮和炸弹,实现星辰大海虽远必诛了。
没有科学的指导,我们的祖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向了一条背道而驰的道路。
为了提高这种原始火药的杀伤力,中国的军事发明家们在里面加入了更多的杂质川乌、草乌、南星、半夏、狼毒、蛇埋、烂骨草、断肠草、姜汁、蛤蟆油……然后发动攻击的效果像是烧了对方的中药铺子,浓烟滚滚能把人呛死,还有毒。
什么时候火药可以爆炸了
在之后100多年的战争中,中国人不断经验,终于将火药中的附赠品剔除掉了。到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陈规守卫德安(今湖北安陆),用火药装在大竹筒里,喷出火焰燃烧敌人,历史上公认这是管形火器的鼻祖。而且火药能够在竹筒内燃烧喷射,显然已经比之前只能缓慢燃烧的原始火药改良了很多。
△喷火的早期火药武器
差不多也在这段时间,史书的记载中,火药不再是烧这个烧那个的猥琐纵火犯,而是动不动就“声如霹雳”“如雷霆震”,能够让城墙崩坏的大杀器。在当时一团乱战的东亚,不管是人、金人、西夏人还是蒙古人,都互相扔过不少这种火药武器。这说明,当时火药中的硝含量已经大幅度提高了。
到,中国的火器技术进一步发展,管形火器,也就是火炮、火铳逐渐成熟起来。
△元代中期铜火铳
据学者估算,这段时间,火药中的硝石成分大约在60%左右,能发射弹丸,能爆炸,保证能打死人,打不死全额退款。
不得不承认,这种靠经验的方法,虽然慢,但还是有效果的。
中国人是怎么理解火药的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在南宋时由阿拉伯商人西传,进入欧洲。
面对这种经过东亚大陆传来的新鲜发明,欧洲人最初也是困惑的。
他们搞出来的火药武器是这个样子↓
大概是一个铁瓶子,里面填上火药,瓶口插一根铁箭,射出去把人扎个对穿。
从14世纪开始,欧洲人尝试了很多配方,来摸索火药原料的最佳配比。直到16世纪,随着近代化学科学的兴起,欧洲人终于搞清楚火药中硝、硫磺和木炭各自的作用,并将火枪的火药配方确定为硝70%-80%左右、硫磺10%多一点,木炭10%多一点。这个比例已经很接近现代黑火药的最佳比例了。
不过,对为什么把硝石、硫磺和木炭放在一起就会发生剧烈的燃烧爆炸,古代中国人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了。
在著名的《》里,人对火药的原理是这么写的
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铺。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凡硝性主直,直击者硝九而硫一。硫性主横,爆击者硝七而硫三。其佐使之灰,则青杨、枯杉、桦根、箬叶、蜀葵、毛竹根、茄秸之类,烧使存性,而其中箬叶为最燥也。
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情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
阴阳相合、乾坤幻化,透着博大精深,古老的智慧扑面而来。
结果是呵呵的。
不仅如此,此时中国火药的配方中,还流传着很多祖传的偏方,比如火器专著《火龙经》中,还记载了配合火药使用的“从药”“副料药品”,比如砒霜、桐油等,有二十八品之多,上应二十八宿,能发挥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神奇威力。
欧洲人经过近代化学检验的火药配方由葡萄牙人传到了日本,之后又传入中国。史书记载“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都御史朱纨遣都指挥卢镗,破双屿,获番酋善铳者。命义士马宪制器,李槐制药,因得其传而造作,比西番犹为精绝云。”
也就是说,公元1548年,中国人仿造了葡萄牙人带来的火枪和火药。在这之后,中国兵书如《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记载的火药配比,才基本确定在硝70%-80%,硫磺和木炭在10%左右的比例,并一直沿用到晚期。
明代中国人就只能承认不如西方
与此,欧洲的火器技术也在之后发生了飞速的演进。定性、定量的实证科学方法,让他们在16世纪掌握了火炮各部分尺寸与口径的最佳比例,可以按照精确的设计数据铸造火器。在对火炮使用经验的反复上,产生了弹道知识,会通过数学计算来操作火炮。
△16世纪用几何算术来操作的欧洲火炮
而中国还在以重量作为火器的标准,缺乏数学标准,甚至在铸造火炮的时候还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来解释,比如中国人会认为铸造火炮的铜里本来有金银之气,开采时金银之气被夺走,需要用铅来恢复铜的天性,比如用心不诚、或身体不洁会导致铸造失败……结果就是中国自己的火器水平一直停留在16世纪之前,不仅制造比例不得法,使用火药和作战运用方面,也在明代晚期就被欧洲甩在后面。
△明代火炮。上面一门是仿制西方加农炮的红衣大炮,下面两门是引进西方技术之前的明代火炮
△欧洲14世纪火炮。上面两门明代自有知识产权火炮在技术上和14世纪的欧洲火炮相比并无差别
比如17世纪的明代人焦勖就在《火攻掣要》一书中所,中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而西洋火器“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
在见识到西方已经领先之后,无论明朝,还是满洲和后来的清,都非常乐于承认这一点,并努力引进、仿制西方的火器,一点也没有觉得,也不会吹嘘祖传的火器有西洋火器起不到的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