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邦平定天下后,张良便逐渐淡出了权力中心,极少参与朝廷事务。尽管刘邦的谋划中包括平定异姓王的叛乱,但张良却鲜少参与其中,大部分时间他都托病不出,闭门谢客。其实,张良崇尚黄老学说,他潜心修道,不问世事,思想深邃。他并不贪恋富贵与权力,如同春秋时期的先贤一样,选择归隐山林。
刘邦为了巩固皇权,必然要对丞相的权力进行削弱,同时与异姓王开战。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张良待在刘邦身边,又能做些什么呢?是帮助刘邦整顿朝纲,还是削藩定国?亦或者,试图阻止这些政治斗争?自秦灭亡后,汉朝初年开始推行休养生息的黄老之道,张良本人也不想再参与官场的纷争,他没有精力也没有意愿涉足其中。归隐山林、遨游天地之间,寻找他心目中的庄子,成为了他更好的选择。
张良曾谦逊地表示:“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他遇到刘邦是老天爷的安排,他只要保持留侯的身份就足够了,至于三万户的封赏,实在是不敢当。这充分展现了张良的谦虚和高风亮节。
晚年的张良行事十分低调,他拒绝卷入过多的政治漩涡。他曾说:“我家历代为丞相,韩国灭亡后,我散尽家财,只为复仇亡韩,诛杀强秦。如今我受封为万户侯,作为一介布衣,能位极人臣,我已经心满意足。”这段话充分展示了他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心态。
在韩信平定赵国、燕国之后,刘邦却借机夺取了韩信的兵权,并下令让他攻伐其他国度。这一幕让张良心寒不已。看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封建帝王定律确实存在。刘邦的这些做法让张良更加坚定了归隐的决心。他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帝王的冷酷现实,因此选择了远离权力中心,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张良的故事让人感叹世事无常、人心难测的也让人敬佩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