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的太监为何敢骂当朝大臣呢?原因令人

历史趣闻 2025-03-20 17:52www.dkct.cn历史人物

在清朝的晚期,有一种奇特的景象时常上演——太监们毫不留情地痛骂大臣,而大臣们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这些太监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权力,当他们执行骂谴任务时,大臣们即便是面对痛斥,也只能汗流浃背地跪伏在地,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为了减轻责骂的痛苦,有些大臣会采取一种策略:事先贿赂前去执行任务的太监。这样,原本严厉的责骂就会变得温和许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清廷刚刚设立邮传部时,尚书张百熙和侍郎唐绍仪因政见不和,在皇帝面前起了争执。皇帝判两人各挨五十大板后,便派太监前去责骂。张百熙觉得自己资历深厚,没有向太监行贿。结果,太监毫不留情地骂了他一顿,还怒喝“混账王八蛋,滚下去!”张百熙战战兢兢地叩首起立后,不久便因受辱过重而一命呜呼。

相比之下,唐绍仪则显得更为圆滑。在挨骂的前一天,他送了四百两银子给太监。太监在宣读皇帝的旨意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下去”。这件事传开后,人们戏称张百熙为“张全骂”,而唐绍仪则被称为“唐无骂”。

在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后,按照常规,朝廷在十几天内禁止大臣们递上奏章。编修刘廷荣却不顾禁令,结果自然免不了挨骂。刘廷荣虽然任职的部门被称为“清水衙门”,但他认为自己是个读书人,不能受辱。于是,他设法凑了二百两银子,托人向太监求情。在挨骂的那天,太监对他稍微口下留情,骂得没有那么凶,只说了句“混账,滚下去!”与张百熙相比,刘廷荣少受了“王八蛋”这三个字的羞辱。他被当时的人们戏称为“刘半骂”。

太监有权痛骂大臣的制度不仅助长了太监的气焰,还使得行贿受贿之风愈演愈烈。更令人痛心的是,许多大臣因不堪忍受这种羞辱而开始漠视国事。这种现象成为了清廷衰败的稻草之一。这一制度导致的负面影响使朝廷日益衰颓,加速了清朝的衰落。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悲哀。

上一篇:东吴没有一流将领?揭秘背后真正原因?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