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退避三舍的典故是什么样的 故事里边的主人

历史趣闻 2025-03-20 22:54www.dkct.cn历史人物

古代晋文公与楚国的恩怨情仇:一场信义与计谋的较量

今天,风趣网小编带领大家走进古代的历史长河,讲述一段关于晋文公与楚国之间,信义与计谋交织的传奇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流亡公子重耳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在这漫长的流亡过程中,重耳历经了翟、卫、齐、曹、宋、郑等国,尽管大部分诸侯国对他这位流亡公子并不友好,但在楚国,他受到了隆重的接待,甚至以诸侯之礼待之。

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及重耳,如果他日继承君位,将如何报答自己。重耳承诺,如果两国沙场交锋,他将主动退避三舍。这便是“退避三舍”的由来。

楚国的大将子玉听到重耳的承诺后,心生不满,认为重耳只想逃避战争。他请求楚成王杀掉重耳,但楚成王并未同意。

公元前636年,流亡近二十年的重耳回到晋国,登上国君之位,成为晋文公。他励精图治,寻求称霸中原。与楚国的矛盾也因此逐渐显现。最终,在公元前632年,两国矛盾激化,兵戎相见。

开战前,面对楚军的进攻,晋文公以兑现承诺为由,主动让晋军从陶丘后撤九十里。楚军紧追不舍,双方在城濮展开决战。

城濮之战中,晋军利用优势兵力击败楚军的右翼,然后示弱诱敌伏击左翼。最终,两翼皆败的楚军在主将子玉的率领下狼狈撤离战场。此战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

晋文公退避三舍背后的计谋远不止于此。表面上是为了报答楚国的恩情和礼遇,但实际上隐藏着许多计谋。主动后撤使晋文公避免了陷入道德陷阱,维护了信义的名声。同时给楚军设下了道德陷阱。如果楚军不追击,晋军得以维持其外交成果和信义名声;如果追击,则陷入“下克上”的陷阱。

在这场战争中,晋文公通过退避三舍的策略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信义和计谋的较量。晋文公以信义为先的同时巧妙地运用计谋取得了胜利这正是古代智慧的体现。

上一篇:李隆基一生一共发动了几次政变?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