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到底有多难?考上的概率很低吗?

历史趣闻 2025-03-21 00:04www.dkct.cn历史人物

在封建时代,科举制度无疑是人才选拔的最公平形式。它为社会底层人士打开了通往权力阶层的道路,堪称古时改变命运的关键途径。这条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考试难度极大。

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并中举,考生需要经过层层选拔。要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这其中的过程就已经淘汰了大部分人。考生需要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的考验,方可成为秀才,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县试是科举考试的初步筛选,由知县主持,通常在二月份进行,连考五场。考试的科目包括四书文、试帖诗等,要求考生严格遵守格式规定。这场考试会淘汰百分之二十的考生。

通过县试的考生可以参加府试,由知府主持,考试科目分为帖经、杂文、策论三场,考察考生的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通常在这场考试中,近一半的考生会被淘汰。

接下来是院试,这是考秀才的考试,由学政主持。学政是由钦派的翰林担任,品级为三品。考中秀才只是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步,接下来的路更加艰难。

秀才需要参加科试,通过后才能参加乡试。乡试通常在京城和各省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乡试的录取比例仅为50:1,也就是说,五十个秀才中只有一个能考中举人。中举后,考生才有望做官。

进士的考取更是难上加难,其概率低到几乎每一百个举人中才会有五个进士。中举的难度不仅仅在于考试的严格,还在于读书过程中所需要的金钱是一笔极大的开支。多少寒门子弟因为金钱的压力无法继续前行。

可以说,古时的中举之路充满了挑战。考生不仅要面对考试的压力,还要承受金钱的压力。他们的苦读并非虚言,因为只有通过层层选拔,才能走向人生的巅峰。这种难度,不亚于现代进入清华北大的门槛。

古时的科举制度虽然为人才选拔提供了公平的机会,但其中的艰辛和不易也是值得人们感叹的。这种制度不仅考验了考生的学识和才华,更考验了他们的毅力和决心。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