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什么燕国的存在感那么低?
诸侯纷争,硝烟弥漫,而东北的燕国似乎总是默默无闻,仿佛游离于这场历史的大戏之外。人们不禁要问,燕国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它的命运究竟如何?让我们从召公被封之时开始探寻。
两周之际,冀北、辽西地区的部族都曾参与反周的活动。为了稳定局势,周王室在西周初年将召公封于燕山以南、河北平原以北的地区。这一举措,不仅与南部的卫国形成南北呼应,共同包围黄河以北的商人旧部,更阻挡了燕山以北的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
在整个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华夏世界并未完全掌控河北平原。燕国最大的威胁来自占据山西高原北部的山戎。他们绕过燕山,通过太行八陉不断渗透至燕国南部的河北平原,甚至在有利时机时进攻,不利时撤退。
燕国的地理环境苦寒,经济状况相对落后。虽有碣石、雁门的富饶,以及枣、栗的丰收,但主要依赖果子生产而非粮食种植。地理因素限制了燕国与中原的交流,导致其经济实力较弱。关于军力,史籍中虽无明确记载,但从燕国多次被山戎逼迁,以及在和齐国的战争中屡遭失败的情况来看,燕国的军力显然不如山戎和齐国。
春秋初期,燕国国君燕桓侯将国都南迁至临易,但这并未缓解山戎的侵扰。公元前664年,山戎大举进攻燕国,燕国无力抵抗,幸得齐国援助才得存国。此后,燕国在易水一带修筑了长城,即燕南长城,以抵御山戎和齐国的侵袭。这更让其他诸侯对燕国缺乏“兴趣”,甚至在多次诸侯会盟中也难见燕君的身影。
进入战国,燕国的兵力有所增长,但仍难以与其他强国相抗衡。其国土面积、步卒数量、车骑数量以及军粮储备等方面均有所不足。即便在刀剑器械一项上,也输于韩国。
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燕国逐渐觉醒,开始追赶历史的步伐。它的未来会如何?又将如何影响诸侯国的格局?这一切的谜底,仍需要历史的揭晓。
历史故事
- 揭秘:为什么燕国的存在感那么低?
- 施琅是明朝的名将,为何要投降满清呢?
- 曹操最有名的两首诗,你读过吗?
- 宋国并不强大,它为何能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存
- 古代皇帝陵墓关闭后,工匠们怎么出来?
- 至今无人敢盗的天下第一墓 皇帝去了也要跪拜
- 玄武门之变,李元吉三箭都没射中?
- 一将功成万骨枯,皇帝更甚,朱元璋龙椅下垫着
- 春秋时期周天子还能掌控诸侯 战国时期是怎么失
- 三个口岸被关闭之前 乾隆为什么只保留广州口岸
-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被百姓资助呢?
- 东汉灭亡是因为黄巾之乱吗 如果没有黄巾之乱又
- 张良为何能够躲过刘邦和吕后的毒手呢?
- 古代都城龙气之谜 朱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迁都
- 明代最有名的一次科举考试,由朱元璋亲自策问
- 三国中五位死因不明的悍将,他们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