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着怎样的丧葬习惯?皇室和民间的有什么
在古老而庄重的传统礼仪中,明代的丧葬习俗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前朝的遗风。死后,妃嫔无论生死,皆可陪葬,这一习俗在南京的孝陵及北京的天寿山、金山口一带得到了体现。尤其朱元璋驾崩后,大量后妃、宫人被殉葬,而建文帝为表抚恤,赐其家人世袭千户或百户。
这一陋习在明代中后期逐渐得到了改善。至某一帝王驾崩前,后宫嫔妃殉葬的恶习终被废除,殉葬自此不复存在。明孝陵,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见证,静静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变迁。
皇后的丧葬礼仪更是庄重肃穆。若皇后久病不愈,礼部、工部官员便会会同钦天监,带上风水官员前往天寿山选地安葬。皇后薨逝后,殡殿有特定的安排,哭祭则在思善门。嘉靖年间,丧期有所改变,由十二天缩短为十天,官员们的服饰也随之变化,戴乌纱帽、佩黑角带、素服上朝参拜。
明代的皇家丧葬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寺庙的钟声为死者祈福,祈祷他们在冥界得以安宁。随着时代的变迁,明代的丧葬习俗逐渐崇尚奢靡,讲究排场。民间丧礼习俗逐渐俗化,不合礼法,如“成服”“度亡”等都成为了士大夫们的陋习。
自父系社会开始,祭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明代的祭祀礼仪受到了礼法的影响,从初期的规定到后期的变化,始终贯穿着等级的区分。在夏言的建议下,嘉靖皇帝允许官员建立家庙祭祀祖先,从而形成了大宗祠。明代的宗族发展以男性血缘为纽带,形成了同姓间的紧密联系。始迁祖的后代重新组成新的宗族组织,这些宗族组织的特点鲜明,如家族的聚集、共同祭祀始祖等。按照明代的礼法,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通过五服来区分,族谱记录着这一关系。民间的祭祀主要由族长主持,主持祭祀祖先是族长的特殊权力。
明代的丧葬与祭祀习俗独具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也在悄然变化。从帝王到平民百姓,都体现了对死者的尊敬与对传统的传承。
历史故事
- 明代有着怎样的丧葬习惯?皇室和民间的有什么
- 司马丕:最早服丹药以求长生的皇帝,结果25岁被
- 汉朝有4位"冠军侯",除了霍去病还
- 蜀汉巅峰时期是怎样的?军事能力有多强?
- 唐玄宗时期,唐朝疆域收缩三百多万
- 祝融夫人武功如此之高 为何诸葛亮北伐时期没有
- 诸葛亮为什么冬天都扇子不离手呢 原因竟然与他
- 古代女子入仕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代也有潜规则一
- 历史上的西汉跟卫满朝鲜是什么关系?
- 我国最早的指南针是什么?司南是什么样子的
- 诸吕之乱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 明清王爷制度是什么样 到底哪一个制度更好呢
- 秦国统一天下后已经坐拥百万雄师 秦朝灭亡后他
- 长孙无忌把外甥推上皇位,最后却被逼自杀
- 作为蜀汉的丞相,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的人生中
- 唐有不良人,明有锦衣卫 清的特殊机构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