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重阳节的故事传说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是登高望远的好时节。从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中,如“乐游原上清秋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我们便能感受到重阳登高的独特魅力。那么,为什么重阳节会有登高的传统呢?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故事与传说。
重阳,寓意着长久,值得人们登高赏宴。据魏文帝《与钟繇书》所述,重阳之日,因含有长久之意,所以宜于享宴高会。
古人选择在九月九日登高,还有另一种解释。重九这一天,一“阳”登勤,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人们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选择登高以避邪气。尽管这种说法或许有些牵强附会,但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登高远望,活动筋骨,在时令上确实是最合适不过的。
还有一个和桓景有关的故事。后汉时代,仙人费长房曾对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他的家人将有灾难。如果能带全家登高,人人佩戴装有茱萸的红袋,并饮用菊花酒,便能避祸消灾。桓景照做后,果然成功避过了灾难。虽然这个故事带有神话色彩,但后人却代代相传,将九月九视为登高避灾、饮酒聚会的日子,逐渐成为了我国的特殊风俗。
登高习俗还与古人的山岳崇拜有关。《礼记·祭法》记载,古人认为山林川谷丘陵都能出云、见怪物,都是神灵的居所。古代先民依赖大自然生存,大山中的资源使他们得以繁衍。遇到高温干旱或洪水,高山成为他们的避难所。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在远古时期就已流行。
另一种说法是,登高源于古人春游“踏青”的习俗。重阳为秋节,之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登山“辞青”与春季的“踏青”相对应。
重阳节登高的传统蕴含着多重含义:长久、避邪、祈福、辞青。这一传统习俗是古人对生命、自然、家族的敬畏与热爱的体现,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重阳节登高望远,不仅是对古人的缅怀,更是对生命的美好祝愿。
历史故事
-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重阳节的故事传说
- 三国时期死得最冤得名将,刚上战场就死了
- 古代打仗战死的尸体出怎么处理的 处理方式有哪
- 古代公主究竟在害怕什么 她们为什么不愿意和亲
- 陈友谅战死在鄱阳湖,朱元璋为什么在战后会感到
- 古代皇陵完工封闭之后 工匠又是怎么逃脱的
- 鱼玄机做了什么?她为什么会被处以死刑?
- 曹操为什么要杀华佗?是因为华佗要开他脑袋吗
- 陈友谅被朱元璋击败后,他的儿子结局怎么样?
- 古代白莲教是不是虚构的组织 这个组织发展为何
- 项羽明明可以逃走,为何一定要选择自刎呢?
-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明朝医学
- 拍摄速度最快的照相机秒钟可拍摄3,300,000万次!
- 世界历史:带你了解丝绸之路上的萨珊王朝
- 吕布和潘凤相比 潘凤真的有吕布那样厉害吗
- 唐宪宗为什么立太子不立皇后?唐宪宗不立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