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的精彩篇章。在新野驻扎期间,刘备、孙乾与徐庶之间发生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对话。
徐庶,字元直,因逃避灾难而更名单福。他听闻刘备招贤纳士,特地前来拜访。当他与刘备深入讨论国家大事时,自觉无能为力,于是决定写信告别。深夜,他来到司马水镜庄,倾诉了自己的困惑与选择。水镜先生责备徐庶不识明主,并建议他投靠刘备。徐庶在市集上狂歌,以此吸引刘备的注意,幸运的是,刘备接纳了他并给予重任。此时徐庶的母亲被奸计所害,陷入囚笼,徐庶收到母亲的亲笔书信,不得不离开。
徐庶对刘备深情地说:“子母乃天性之亲,元直无以备为念。待与老夫人相见之后,或者再得奉教。”他表达了深深的无奈与不舍。孙乾私下告诫刘备,徐庶才华横溢,若让他离开,曹操必然会重用他,这将对刘备造成威胁。刘备应该尽力挽留徐庶。刘备却以仁义为念,坚持自己的原则:“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最终,刘备挥泪与徐庶告别。
这段情节中,“犬马之劳”的成语被徐庶提及。它意指像犬马一样所做的操劳,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这一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中。
小说的描述是基于真实历史进行加工和改编的。历史上的徐庶确实因为母亲被曹操抓获而离开了刘备。这与小说中的描述有所不同。在真实历史中,徐庶的离开是在荆州之战期间,而非小说中的新野之战后。《三国志》中还提到了另一个人物石韬,他在同一时期离开了诸葛亮投靠了曹操。石韬是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的朋友,后来担任过郡守、典农校尉等职位。
这个故事展现了历史的真实与小说的戏剧性之间的对比。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刘备的仁义之心和徐庶的忠诚之举。在这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时代,人们依然坚守着内心的信仰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