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朱棣曾面临巨大的犹豫。他的两个儿子各具特色:长子朱高炽体型肥胖,与父亲英勇善战的形象截然不同,且不善武艺;而次子朱高煦则战功赫赫,曾救驾朱棣,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最终朱棣选择了朱高炽作为皇位继承人,这其中包含了诸多因素。
嫡长子的身份为朱高炽带来了无可争议的优势。朱高炽作为嫡长子,在朝中文官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毕竟,祖宗留下的制度不可轻易改变,这一传统观念深入人心,连朱高煦也对此无可奈何。
朱高煦并不甘心失败。他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抹黑朱高炽,动摇其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一时间,谣言满天飞,朱棣开始对朱高炽产生怀疑。就在这时,朱高煦却出现了重大失误。
按照规定,朱高煦应当前往自己的封地驻守,但他误以为父亲有意扶自己上位,迟迟不去封地。这一举动让朱棣开始怀疑他的动机,怀疑他有谋反之心。于是,朱棣强行命令他迁往山东,这使得朱高煦永远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
在漫长的太子生涯中,朱高炽遭受了来自父亲的猜疑和弟弟的抹黑。他有一群忠诚的大臣支持他,如解缙和杨士奇等。他们帮助朱高炽度过了难关,最终成功登上皇位。
解缙曾在朱棣面前多次夸赞朱高炽,一句“好圣孙”消除了朱棣的疑虑。而杨士奇则多次为朱高炽澄清谣言,甚至提出朱高煦未赴封地之事。这些忠诚的战友的支持和帮助,是朱高炽成功继承皇位的关键。
事实证明,朱棣的选择是正确的。朱高煦虽然勇猛,但却缺乏谋略。朱高炽去世后,他试图效仿父亲发动政变,但最终被侄子迅速平定。可以说,朱棣在继承人选择上并未出错。
朱棣选择朱高炽作为继承人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尽管朱高煦在战功和勇气上表现出色,但朱高炽作为嫡长子的身份、身边忠诚的大臣的支持以及弟弟的失误,最终使他成功登上了皇位。这一选择也证明了朱棣的英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