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巾栉?最早出现在何时?
在语言的丰富词汇中,词与词的组合并非随意为之,它们之间的选择性和关联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一同探寻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词汇——巾栉。
巾栉,这个看似冷门的汉字词语,实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词典中的解释,巾栉指的是古代的毛巾、梳子等面部和头发梳洗工具。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盥洗的意义,探寻其深层次的内涵。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礼记》中的第一章节“曲礼上”,书中记载着关于古代礼仪的种种规定。在男女有别的观念下,书中明确提到男女不可同坐、共用衣架,更不能共用巾栉,即不能亲手互相递交梳洗工具。这些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书籍,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极为深远。据传,此书由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经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其地位与影响基本仅差于《论语》,与某书相比肩。书中传达了先秦时期人们朴素的价值观、宇宙观以及礼仪规范等,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
巾栉除了表示梳洗工具外,还承载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古代社会,由于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礼仪上规定妻子需要侍奉丈夫进行盥洗。“侍执巾栉”这个词语被用来形容妻妾服侍夫君的情景。
这一传统在明代的小说《金瓶梅》中也有所体现。在书中的第十六回,“西门庆则吉佳期,应伯爵追欢喜庆”中,提到了“巾栉之欢”的说法。这里的“巾栉之欢”指的就是侍奉他人盥洗的快乐,是一种礼节性用语。与现代语言相比,可以说“能够侍奉你是我的荣幸”,与这个意思非常接近。
通过这个词汇的探寻,我们不难发现,汉语中的每一个词汇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巾栉作为一个具体的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的梳洗工具,更承载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礼仪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历史故事
- 什么是巾栉?最早出现在何时?
- 孙权大败曹操后,他是如何处置降魏派的人的?
- 同为张家名将,张辽和张郃是什么关系?
- 五虎将之后,蜀汉还有哪些可堪重用的大将呢?
- 姜维北伐先后进行了十一次 姜维最远打到什么地
- 此人本可以力保蜀汉不亡,为何被刘禅拒绝?
- 唐玄宗为什么不立杨玉环为皇后?背后有啥原因
- 宋仁宗:唯一被扇过耳光的皇帝?
- 黄歇才华出众解决国家危难,成为一代股肱
- 朱元璋为难寺庙和尚 主持八个字却救了寺庙和尚
- 曹丕与曹植相比 谁更加合适做接班人呢
-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说的主人公到底是
- 魏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对近代的影响有哪些?
- 齐国时期一共有两个齐桓公 一个妇孺皆知,另外一
- 揭秘清朝一奇事,此人金榜题名却被赶出家族
- 他是抗日战场上的血性英雄,晚年死于绑匪?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