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知政事的行政官员人数有多少?都分别是做什

历史趣闻 2025-03-22 15:06www.dkct.cn历史人物

【走进中国古老的宰相与参知政事制度】

追溯至唐初,我国设立了三省长官为宰相,但这一职位的授予并不轻易,常常通过给其它官员加衔的方式来任命宰相。这种独特的加衔制度,体现了当时对宰相一职的慎重态度。到了唐中叶以后,这种加衔制度逐渐废止。

宋代初年,沿袭了唐代的制度,以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而在乾德二年,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开宝六年,参知政事开始与宰相共同商议国家大事,其职权和地位逐渐接近宰相。当宰相出缺时,参知政事甚至会代行宰相职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宰辅机构和宰相的名称多次改变,参知政事的官称也随之经历了数次变化。在神宗改制后,废除了参知政事,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而在建炎三年,又恢复门下、中书二侍郎为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协助宰相处理中枢事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几位参知政事全面协助宰相处理各类政务,称为“通治省事”;另一种是几位参知政事各自负责特定领域的政务,称为“分治省事”。尽管有过对个别政务的重点划分,但多数时候,参知政事还是通盘协助宰相处理各方面政务。

南宋时期,有过一次较为全面的“分治省事”。元丰官制中,尚书左右丞分管六曹事务,后被视为执政官,开始全面处理政务。绍兴四年,张魏公再次进入省府时,皇帝特意交代其专责某些具体事务。参知政事通常最少设一员,最多设四员。在元丰改制后,以门下、中书二侍郎和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的设定便是四员的例子。通常情况下,会设立二至三员。到了南宋后期,三员成为定制。

这一古老的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变迁与调整,最终融入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成为了理解古代政治运作的重要窗口。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构成了古代的执政群体,他们的职责、权力演变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都是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历史的重要线索。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