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曾曝光高铁采购中的奢侈浪费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从洗面器到座椅,价格之高令人咋舌。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而是官办工程采购中的现象的缩影,人们称之为“浮冒”。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高铁采购中,更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官办工程中。
清朝治河工程是历史上最大、最花钱的工程之一,也因此成为“浮冒”现象的多发区。清代河臣对河工经费的侵贪程度惊人。以治水名臣郭大昌为例,他曾面对老坝口坍塌的紧急情况,河臣预算的经费却仅有二成用于真正的修防工作。其余大部分经费被各级贪官污吏瓜分。这种现象在其他官办工程中同样存在。
在这些官办工程中,从启动到核销,都有一套复杂程序。几乎在每一道环节上,都需要支付所谓的“部费”,即买路钱。掌管天下造作的工部衙门是其中最大的获利者之一。那些高官们通过“部费”获取巨额利润,生活奢华,甚至堪比王侯。在他们之下,其他官员也按照各自贡献大小分沾利益。这种体制使得那些坚守原则的官员成为异类,难以容身。
历史上有许多坚守原则的官员却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故事。例如,贺盛瑞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节约了大量银子,却因此被贬职。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苏廷魁身上,他在修复黄河大堤后剩余工程款的处理上主张实报实销,却因得罪户部被革职留任。这些故事令人痛心,也让人对官场腐败现象深感愤慨。
这种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如今,官办工程中的“浮冒”现象层出不穷,高铁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被“浮冒”的款项能否被顺利追回?这些的官员能否得到应有的惩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对于这些腐败现象,我们应该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我们也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道德教育和职业操守培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坚守原则,拒绝“浮冒”。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廉洁、公正、透明的官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