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传》记载朝廷对江南的孙策赞赏有加,因其虽地处偏远,却能恪尽职守,遵循古礼,按时向朝廷进献贡品。于是朝廷派遣使臣刘琬,向他颁赐爵服等以示嘉奖。据史料记载,早在196年,孙策初步平定会稽郡之后,就开始向朝廷献上贡品,表现出对朝廷的尊重和忠诚。朝廷亦嘉许地派遣议郎王浦携带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承袭父爵乌程侯,并兼任会稽太守,以表彰他的忠诚和才能。
然而当时皇叔刘备的行踪却无从知晓,刘表等汉室宗亲也无人响应朝廷的号召。实力雄厚的袁绍更是对朝廷危机充耳不闻。在这危机关头,只有不被众人看好的曹操挺身而出,勤王救驾。各地诸侯的沉默,恰恰说明了朝廷在名义上的存在而已,各地诸侯各自为政,有自己的军队、粮食和财富,对于朝廷的那点俸禄根本不屑一顾。
在东汉灵帝时期,朝廷接受了刘焉的建议,将各州刺史的名称改为州牧。州牧地位在郡守之上,由刘室或重臣担任,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随着朝廷内乱的频发,州牧在地方割据成势,不再受朝廷的节制。这一变革为群雄割据的局面打开了大门。孙权、刘备等人割据一方后,虽然在名义上是汉室之臣,但实际上已经不受朝廷的约束和管理。加之东汉末年的朝廷财政困难重重,俸禄虽然名义上存在但实际上已经难以自给自足。
到了东汉末年,刘备和孙权在曹操平叛十八路诸侯的过程中崭露头角。他们与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在曹操去世后,这种平衡更加明确。最终,晋朝灭掉了三国,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整个过程中,这些英雄人物各自施展智慧和谋略,使得这一历史时期的纷争与斗争显得尤为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