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是谁说的?

历史趣闻 2025-03-25 01:05www.dkct.cn历史人物

在古代春秋时期的郑国,流传着一句震撼人心的警句:“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如同雷霆般响彻云霄,警示世人。它的诞生并非为了指责和谩骂,而是源于一个兄弟间的深刻矛盾。

郑国的第三任君主是威名赫赫的郑庄公。他虽贵为君主,却从小未能得到母亲的宠爱。他的母亲武姜对他漠不关心,反而偏爱他的弟弟段。武姜甚至企图将段推上太子之位,但遭到了郑庄公的坚决反对。

武姜的野心并未因失败而消退。当郑庄公继位后,她依然不断地提出过分的要求。她先是要求郑庄公将制地封给段,但郑庄公拒绝了,因为这个地方曾是军事重镇,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武姜不肯罢休,进而要求郑庄公将京城也封给段。这样的要求引起了朝臣的激烈反对,其中一位大臣祭仲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一要求的荒谬和危险。

面对武姜的坚持和朝臣的愤怒,郑庄公却平静地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他明白武姜的贪婪和无理要求终将给自己带来灾难。他依然按照武姜的要求将京城封给了段,但这并未解决矛盾,反而让郑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和混乱。

段得到了京城后,被百姓称为“京城大叔”,而郑国的百姓在谈论君主时,也开始分为“宫中这位”和“京城那位”。这种局面持续了二十二年,最终在一次激烈的冲突中,段被郑庄公打败并失踪。这一切的混乱和悲剧,或许如果段能早些醒悟,便不会走到这一步。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贪婪和权力斗争的破坏性,也强调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郑庄公的警句“多行不义必自毙”成为了千古名句,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坚守道义、正义和公平的原则,避免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