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猛之乱:明朝中期西南的一场土司纷争
在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一场关乎权力与荣耀的斗争在西南地区的土司间激烈展开,这就是岑猛之乱。
当时,莫偕总兵官朱麒统领八万大军,以都指挥沈希仪、张经、李璋、张佑、程鉴等五将军为先锋,分道并进。在这场战火中,岑猛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沈希仪等人还联合了岑猛的岳父岑璋,共同对抗岑猛。
岑猛,字济夫,是明朝广西田州的同知土司。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斗争。他的祖父是岑瑛,父亲是岑溥。在弘治九年(1496年),岑溥舍弃了长子岑猇,立岑猛为继承人。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岑猇夺回土司之位,导致家族内乱。后来岑溥去世,岑猇又被黄骥等人杀害。直到正德三年(1508年),岑猛才被明朝廷任命为同知。
在嘉靖二年(1523年),岑猛被同族诬陷谋反。而在嘉靖五年,都御史姚镆决定对岑猛采取行动,五路大军进击。沈希仪作为中路将领,巧妙地运用兵法,夜间派遣三百士兵绕至敌后,天明时诱敌深入。他的计策在敌营立帜成功,大败敌军。
在那年的九月,岑猛败走,逃向其岳父岑璋的归顺州。他在这里被岑璋杀死。岑璋将岑猛的首级与府尹上交官府。朱麒为了抢夺头功,谎报岑猛是死于毒箭之下。这场斗争结束后,沈希仪等人并未获得预期的功勋,而土官岑璋也在地方官员的压制下被迫致仕。
这场岑猛之乱,不仅是土司间的权力斗争,更是家族恩怨与地域冲突的交织。明朝廷在这场斗争中的角色也引人注目。最终,这场斗争以岑猛的死亡和家族权力的重新洗牌告终。历史留下了这场斗争的丰富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明朝中期西南地区的复杂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