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此言描绘了古代读书人的一大美事:研墨挥毫之际,有佳人相伴。才子佳人,一同沉浸于书香的海洋,那场景宛如画卷,令人陶醉。
在古代,无论是名震四方的文人墨客,还是寒窗苦读的书生,磨墨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仪式。因为“文无言不成句,笔无墨则不成书”。
古时的墨,是由炭黑、松烟与胶等原料制作而成,呈固态。想要使其变成液态的墨水,需置于砚台,加水研磨。那黑色的粉末在研磨中与水相融合,化作墨水,方可用来书写。
磨墨,说来简单,实则是一项技术活儿。墨的浓度需适中,既不能太浓也不能太淡。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故由性情温和、耐心细致的女子来磨墨最为合适。而且,墨水放置久了,其中的胶与炭黑会分离,书写时难以持久,极易褪色,因此通常都是现磨现写。
研磨完毕后,需将墨放在专门的匣子内,不可置于砚台之上。否则,墨干后会紧紧黏附在砚台上,不易取下。而且,墨也应注意防潮,避免变软。
“笔、墨、纸、砚”,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是书写工具那么简单,它们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每一件工具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见证了一代代文人的创作历程。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份对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当我们提起笔,蘸上那历经千年的墨水,书写出自己的故事时,不禁让人想起那句古诗:“绿衣捧砚催题卷,共赴书香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