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羽美髯公的美称是怎么来的?

历史趣闻 2025-03-27 17:06www.dkct.cn历史人物

——

胡须,这一男性特有的标志,在男子汉的美容与风度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在中国京剧的舞台上,胡须的多寡与长度,宛如一张通行证,与角色的年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

在《演义》的人物描绘中,胡须的描绘也是丰富多彩,诸如虎须、短髯、长髯、紫须、黄须、白髯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描绘当属那位被誉为“美髯公”的关羽。传说他的身躯高大威猛,九尺身躯配上二尺长的胡须,令人印象深刻。这二尺长的胡须,按照现今的尺度换算,也有一尺四寸左右,真可谓壮观。

关于“美髯公”这一称号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五回中,曹操邀请关羽赴宴。关羽酒醉之际,撩起长髯,感慨道:“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曹操好奇地问道:“云髯有数乎?”关羽回答:“约数百根。每遇秋冬季节,会有所脱落,因此需要用皂纱囊来保存,以防其断裂。”

听闻此,曹操便赠予关羽纱锦作囊,用以保护他的胡须。次日早朝时,献帝见关羽胸前垂着纱锦囊,便询问原因。关羽奏道:“臣的胡须颇长,丞相赐囊以贮之。”献帝听后命令关羽当众披指展示,超过其腹。献帝赞叹道:“真美髯公也!”从此,人们开始称呼关云长为“美髯公”。

在我国古代,男子如果没有胡子或者胡子太少,会被认为不够英俊。这一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如同胡须在男子汉美容与风度上的特殊作用一样。关羽的胡须不仅是他形象的独特标志,更是他英勇、忠诚性格的象征。每当人们提及“美髯公”,便会想起这位英勇善战、忠诚不渝的英雄形象。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