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要御驾亲征,为何仗还没打自己就跑了?

历史趣闻 2025-04-03 20:15www.dkct.cn历史人物

在第二次战争的背景下,当英、法、美三国与清交涉后签订天津条约,原本战事应该告一段落。公使驻京的问题引发了新的冲突。大沽炮台的炮火让英法联军倍感不满,虽然这令咸丰皇帝及其朝臣振奋,却也为次年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大沽炮台的失守,不仅令原本自信的僧格林沁骑兵遭受重创,也让天津陷落。僧格林沁向咸丰皇帝秘密建议撤退至热河。而咸丰皇帝则在上谕中愤怒地表达对洋人的不满,誓言要亲自统兵进攻,以伸张正义。这一上谕令许多臣民鼓舞,甚至连后来的议和派恭亲王奕䜣也主张强硬对待洋人。

少数人看到了咸丰皇帝的密折,意识到事情并非表面那么简单。他们明白,皇帝亲征并非明智之举。大沽炮台的失守证明了防御的脆弱,而天津至通州一带的平原无险可守。这些明白人开始委婉地提出建议,甚至提及北宋的历史,暗示议和是必要的,并建议皇帝守在北京城。

清朝的皇帝们以游猎出身,历来擅长攻人城池,但守城的经验却十分缺乏。尽管北京城坚固高大,但咸丰皇帝对于守城毫无信心。他的决策其实早已明确:他既不打算亲征,也没打算守城,而是选择撤退。他在公开场合展示不屈的斗志和昂扬的精神,但内心早已决定脚底抹油,一溜了之。

尽管咸丰皇帝下令扣押英国的谈判使团,并将他们打入天牢,施以酷刑,迫使对方承认自己是叛贼。但当僧格林沁在八里桥与洋人交战并遭受重创后,咸丰皇帝没有犹豫,立即领着六宫逃离北京,逃到热河。

这场战争揭示了咸丰皇帝的内心矛盾与策略。他在公开场合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对洋人的愤怒,但在关键时刻,他选择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和安全,展现了帝王的权谋与无奈。这场战争也反映了清朝在面临外来侵略时的困境和无奈,以及统治者的决策与民众的期望之间的落差。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