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新皇帝登基都有哪些讲究呢?

历史趣闻 2025-04-03 23:58www.dkct.cn历史人物

中国人历来深谙仪式之道,无论是百姓还是皇室,各种典礼都蕴含着丰富的讲究。特别是在古代,新君登基时,为了彰显其权利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他们总会设法获取一种象征祥瑞的礼器。中国有句古话:“道存于器中”,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器物承载着大道。从三代的“河图洛书”,到商周的“传国鼎”,再到秦汉以后的“传国玺”,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皇帝们对“传国玺”的传承与授受极为重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为了入关建立新的王朝,对传国玺的渴望尤为强烈。天聪九年(1635年),贝勒在征剿察哈尔后胜利回朝,并声称获得了一方的国玺,据说是元顺帝在逃离明朝追赶时遗留的宫中之物。这块玺为玉质,交龙钮,刻有汉篆“制诰之宝”四字。

皇太极对这方天降祥瑞极为重视,随即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受宝大典,场面隆重,出席人数众多。然而奇怪的是,这方玺在大清入关后竟突然停止使用。所有文件上都改用满汉两种文字的“制诰之宝”,而传说中的“传国玺”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乾隆帝时期,宫中二十五宝重新被钦定,那方神秘的“制诰之宝”并未在列。而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将其从“盛京十宝”中撤换出来,人们才发现原来传说中的“传国玺”其实是一枚假货。无论是大小尺寸还是宝文篆法,都与真正的“制诰之宝”相去甚远。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传国玺”大多以假乱真为主。清初的这块“制诰之宝”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谎言,元代史书中并无此名目。皇太极的“迎宝受宝”大典上,也没有一个汉籍官员参加。这一谎言或许是为了加强其政权的合法性而编织的。无论初衷如何,这些历史事件都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皇帝为了权力的传承与稳固所采取的各种手段与策略。也让我们对古代礼仪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