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到底是如何应对的呢?

历史趣闻 2025-04-04 08:05www.dkct.cn历史人物

在公元219年,东吴集团在夺回荆州的胜利之后,却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他们深知杀死了关羽,无异于断送了与刘备的联盟,结下了血海深仇。这场灾难性的孙刘火拼已经无可避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权开始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关羽被杀后,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往曹操处,意图让曹操承担这一责任。曹操心知肚明,孙权此举并未安好心,但他仍按诸侯礼节厚葬关羽,不承认这一罪名。无论如何,孙权这一举动彻底得罪了刘备,孙刘联盟彻底破裂。

孙权心知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与刘备抗衡,于是在战争后公开倒向曹魏,与刘备彻底翻脸。他宣布不承认刘备的益州牧地位,同时曹操也宣布荆州牧为孙权。这一举动使刘备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两大势力的天平开始倾斜。

随着公元220年的到来,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承魏王爵位,同年逼刘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即魏文帝。刘备集团对此声讨不断,大骂曹丕篡汉。而孙权始终保持沉默。

到了公元21年的八月,孙权上表称臣,接受了曹丕授予的吴王封号。这一举动对孙权而言极为不易。它不仅意味着承认曹丕篡汉的合法性,更意味着与曹丕建立君臣关系。孙权此举,实则是以称臣为权宜之计,旨在联合曹魏对抗刘备。

在军事上,孙权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他将都城迁至武昌,尽管这一行动饱受建业人民的反对,甚至流传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民谣,但孙权坚持这一决策是因为居安思危。他的行动意在军事上对抗刘备,因此孙权是有备无患的。

孙权在杀死关羽后,便开始积极规避战争风险。他在政治上忍气吞声,对曹魏集团称臣以换取其支持。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他不顾国人反对将指挥部迁至武昌。这些举措展示了孙权的高瞻远瞩和智谋过人,他明白只有联合曹魏对抗刘备才是最佳选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