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的是什么意思-应该如

历史趣闻 2025-04-05 13:39www.dkct.cn历史人物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此语源自戴圣所撰《礼记·曲礼上》,其核心内涵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对人民群众起到了镇压作用,鲜明的阶级属性不容忽视。

在先秦时期,“式”是马车上的横木,“抚式”是一种乘车礼仪,意味着乘车时要双手扶握车前横木,身体前倾。然而这里的“抚式”却是一种见面礼仪,即一手抚横木,一手行礼。当国君与大夫相见,或者大夫与士见面时,行礼的一方需遵循特定礼仪,而接受礼的一方则享有较高的地位。

谈及“礼不下庶人”,这并非是对普通百姓的歧视。相反,而是因为先秦时期的普通百姓没有资格和能力乘车,因此无法遵循这种特定的乘车礼仪。可见,最初的“礼不下庶人”中的“礼”指的是乘车礼仪,并不包含对百姓的忽视。

至于“刑不上大夫”,则是指先秦时期的“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等肉刑。按照周礼,诸侯需定期朝见天子,士亦要经常朝见卿大夫。若卿大夫或士受肉刑后再行朝见,则被视为违背礼仪。受刑之人不得随侍国君身边。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不仅现代人存在疑惑,古人也同样有疑。据《家语·五刑解》记载,孔子的弟子曾向孔子询问关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问题。孔子回答,如果大夫犯罪,其罪行在五刑之列,他们应自行前往宫阙请罪,君主不应对其施加捆绑等刑罚。对于“礼不下庶人”,孔子认为,百姓忙于劳作,无法充分遵循礼仪,因此不能过于苛责他们在礼仪上的细节。

实际上,古人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即使到了后世,皇家的礼仪繁琐复杂,而普通百姓只需遵循最基本的婚丧嫁娶等礼仪。贵族官员犯罪后,虽然需受罚,但会给予特殊礼遇,如赐毒酒、赐死等,使其死得有尊严。古人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对贵族身份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对老百姓实际生活的理解和体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