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是怎么死的 下落之谜
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西施的。她是公认的“天下美人”。西施生在春秋末年的越国,是一个樵夫的女儿。公元前487年,文种向越王进献了破灭吴国的九条策略,其中第四条便是“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即通过所谓的美人计蛊惑其心,以达到乱其谋略的目的。
于是西施和一名美女郑旦,就被越王出的“相者”选进了越国都城,一个僻居穷壤的民家女子,就这样突如其来地卷入了吴越争霸的政治斗争风云,成了权谋家的工具。公元前485年,西施由范蠡送人吴都,献于吴王夫差,夫差对西施异常宠幸。
,这位绝代佳人在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夫差自刎之后,下落何处?却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始终未解的一个谜。开始引起人们广泛争论的,是唐诗人杜牧的《杜秋娘诗》。诗中说“西子下姑苏,一柯逐鸱夷。”
一种说法认为鸱夷是指伍子胥,因为伍子胥被夫差赐死,临死时说,请在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悬挂在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目睹越国攻破吴国的城池,亲眼见证吴国的灭亡,吴王听后勃然大怒,遂派人将他的尸体“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这里,“鸱夷”的意思是皮囊。吴国亡后,人们以为伍子胥的死,是由于西施进谗的结果,于是也把她沉于江中,让她逐子胥鸱夷以终。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鸱夷是指范蠡。因为范蠡离开越国到了齐国以后,曾经隐姓埋名,自号鸱夷子皮。所以“柯逐鸱夷”,是说西施在吴国灭亡以后,随着范蠡浮舟于西湖。
两种说法各有一批支持者,而以后说最为流行。相传范蠡当年奉命选美之时,即与西施在院纱石定情,后来又由他护送献与吴王,由此看来吴国亡后西施随范同走,也是可能的事。况且一个佳人,一个俊杰,双双浮舟江湖,这是何等令人诱惑的风流韵事!
南宋末年的学者王应麟,对西施随范蠡一说提出了轰击性的反驳。认为“西施之沉”,即“西施沉江说”具有了极大的可信性。经过宋明时期的争论,关于西施下落的问题在清代似乎没有什么新的进展。
后来的学者认为《墨子》的记载与吴越的时代非常接近,应当是可以信任的,而且《修文御览》中引用《吴越春秋》逸篇所记,又正好与《墨子》所述相吻合,所以,西施沉江说更具说服力。根据范蠡的一向为人,范蠡沉着善断,绝不会做出与西施潜通或与西施泛舟西湖的事来。
这样看来,虽然西施随范蠡共泛江湖之说,最使人们感到兴味无穷,因而也流传得最为广泛,但在史实依据上,好像不及西施沉江一说坚实。同样认为西施沉江,但对怎样沉入江中的,人们又有不同说法。
一种认为越夫人指使人将西施负以大石,沉入江中,这里的罪魁是勾践夫人,原因是女人的争风吃醋。把西施盛在船中,然后凿穿船底,让她随船沉入江心。另一种认为这里罪魁似乎是越王勾践,原因是帝王在其政治阴谋得逞之后,不愿让自己的卑劣伎俩泄为人知,于是杀人以灭口实。
还有一种说法,说西施在吴国灭亡后又回到了家乡,一次涴纱不慎,掉在江中淹死了。宋代姚宽在《西溪丛语》中持此观点。在西施的家乡会稽,至今还广泛流传这种说法。但终属文学家和民间传说。难以凭信,来吧不做最终定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