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简介,皇后和母亲是谁?朱棣在位多少年?

未解之谜 2023-04-02 02:26www.dkct.cn世界未解之谜
朱棣简介: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

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朱棣的皇后是谁

朱棣是明朝一代明君,他的丰功伟绩其实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这也有其妻子仁孝徐皇后的一份功劳。明成祖仁孝徐皇后从小就喜爱读书,贤良淑德,长相俊丽。当时仁孝徐皇后的父亲是中山王,与朱棣其父朱元璋交情甚好。朱元璋看中了其女儿,便向徐皇后父亲提出想让其女儿嫁给朱棣,其父也立即叩头谢恩。


  徐皇后与朱棣成婚之后,两个人情投意合,徐皇后当时被册封为燕王妃子。由于徐皇后生性聪明贤惠,也深得高皇后的喜爱。当时朱棣一直驻扎藩国,当时徐皇后也随之前往藩国。徐皇后在藩国与朱棣同甘共苦,平日生活当中也是粗茶淡饭、勤俭节约,是个非常好的贤内助。

  虽然朱元璋深知朱棣在众皇子当中有勇有谋,才华横溢,最终的皇位还是传给了孙子朱允炆。直到后面的朱棣与侄子在靖难之役起兵胜利之后才正式登上皇位。靖难之役当时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一直驻守北平,他善于行政管理,对于军事部署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母亲徐皇后指点。当时李景隆强力攻城,城中将士不足,徐皇后鼓励百姓守城才保住了北平。

  朱棣在位时期,徐皇后不仅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在管理朝政方面也能给明成祖一定的帮助。朱棣刚登位之时,国家战争一直不断,徐皇后便时常在朱棣明成祖耳边提醒他要以民为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对于徐皇后的善言,朱棣也都是非常采纳的。

  徐皇后一直深受明成祖的宠爱,她从不乱用私权,对于家人也是一视同仁。明成祖有意提拔其弟弟,徐皇后确表示不同意,不过明成祖还是加封了他。对于徐皇后她并没有感激之意,可以说是一个公私分明的好皇后。

朱棣的母亲到底是谁

官方的说法朱棣的母亲是马皇后。流传的说法不止一种。

第一种是官方说法,如《明史》所记马皇后前后生五子二女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次子秦愍王朱樉,三子晋恭王朱棡,四子明成祖朱棣,五子周定王朱橚;以及两个女儿宁国公主、安庆公主。

,《明史》的说法来自《明太宗实录》;而《明太宗实录》又参考自朱棣刚刚登基称帝时指使臣下编写的《奉天靖难记》。

考虑到朱棣的帝位是从侄子那儿篡夺而来,为加强自己继承帝位的资格,有粉饰自己血统的成分。所以,未必为真。

明代藏书家郎瑛有缘见过鲁王府家藏玉牒,他在《七修类稿》中透露“高后生二子,出今鲁府玉牒。”

高后就是孝慈高皇后,即马皇后。按郎瑛的说法,马皇后只生过两个儿子,一个是懿文太子朱标,另一个是鲁王朱檀,至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明成祖朱棣,周王朱橚”,都不是马皇后所生。

清代诗人朱彝尊应该没读过郎瑛的《七修类稿》,他的考证更狠,他在《静志居诗话》卷十三沈元华条记“善高后从未怀妊,岂惟长陵,即懿文太子亦非后生也。”

意思是说马皇后根本就没有生育能力,从没生育过一儿半女,不但朱棣,就连懿文太子朱标都不是马皇后生的。

朱彝尊的考证依据来源于明朝汪宗元所撰写的《南京太常寺志》。

因为《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是“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孙贵妃生周王。”即《明史》所记马皇后所生五子都是有母亲的,即懿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是李淑妃生的;明成祖朱棣是碽妃生的,周王朱橚是孙贵妃生的。

那么,《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属不属实呢?

属实。

明崇祯年间进士李清在《三垣笔记》记述他曾经对《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成祖为碽妃所生事感到困惑,专门和钱谦益去开启孝陵寝殿检验过了,没有错,里面的神位果然是《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的那样。

这么一来,明史学会前会长商传先生是非常赞同朱彝尊这一考证的,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咬定马皇后是没有生育能力的。

马皇后有没有生育能力另说,明史学家顾诚先生也专门从朱棣的出生时间进行考证,与马皇后的活动轨迹对不上号。

所以,朱棣绝不是马皇后所生。

第二种说法

来自民间野史传说,说朱棣的母亲瓮氏是蒙古人,原本是元顺帝的妃子。

此说以清初刘继庄著作的《广阳杂记》影响最大。

受《广阳杂记》影响,有人甚至脑洞大开,说朱棣直接就是元顺帝的种。

此说根本不值一驳。

因为,明朝大军攻克大都、掳获元廷众嫔妃的时间为公元1368年,而朱棣出生于1360年。

之所以会流出这种说法,主要是满足小市民的猎奇心理——就如胡编元顺帝是宋恭帝之子的说法如出一辙,毫无新意。

而根据上面《南京太常寺志》的记载可知,朱棣的生母就是碽妃无疑了。

问题是,这个碽妃是什么来头,毫无线索可查,至今还是一个求解之谜。

有人说她是高丽人,也有人说她是蒙古人、色目人……

傅斯年分析,色目人深目长眉,应该不对朱元璋的胃口;蒙古人憨厚敦实,没法与风情万种的高丽人比,所以,碽妃应该是高丽人。

此说一出,很多人都认为了朱棣身上流有朝鲜人的血液。

其实,身上流有朝鲜人的血液,也不能否定朱棣的帝胄身份。

就如大家都知道国姓爷郑成功身上流有日本人的血液,但并不妨碍他的民族大英雄形象。

问题是,朱棣出生于1360年,这之前,他的父亲朱元璋只是小明王韩林儿手下的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在应天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镇守在建康,他那时有条件命令高丽国入贡贡女了吗?

所以,要我说,朱棣的母亲应该还是汉人的可能性居高。




朱棣在位多少年


朱棣在位约22年。

朱棣生于1360年5月2日,卒于1424年8月12日,他1402年至1424年在位,在位约22年。

朱棣,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尽⒔王朱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墒敌邢鞣,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

朱棣的一生

1、少年经历

朱棣出生于元末的战乱时期,那时群雄并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时,朱元璋与陈友谅正打得不可开交,没有时间给儿子起名字的。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

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朱元璋意思是要顺应天命,推翻元朝;1360他又有了第四个儿子,几乎与朱棣出生的,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朱元璋甚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样为这个孩子取个吉祥名字,他就更没有功夫去琢磨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极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这时朱棣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岁,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

2、青年时代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岁青年,朱元璋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朱元璋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朱元璋对朱棣和其他的几个子女们加强了教育,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朱棣从朱元璋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

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3、靖难之役

朱元璋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以诸王主之。

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而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

为图朱棣,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装疯以麻痹二人),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军先后下通州、蓟州、怀柔等城,宋忠等战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擅长于防守)为大将军,率师三十万伐朱棣,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九千人全部战死,复战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败。

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五十万伐燕,筑垒九门,围攻北平,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

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李景隆战败,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九月,朝廷升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帝于三年复齐、黄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败盛庸于滹沱河,再败吴杰等于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其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为朝廷兵所据。

同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朱棣简介,决计改变战略,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建文帝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许,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余人,朱棣还令尽复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皇位后,北方不再有强藩存在。

4、登基为帝

朱棣即位后,重建奉天殿(旧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玺,封王妃徐氏为皇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如靖难初期因离间被贬的江阴侯吴高被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

永乐初,朱棣为了安抚诸位藩王,稳定国内局势,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亲王旧封;建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尚未就藩,明成祖皆降为郡王,同年又将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为由废为庶人,软禁于凤阳,仅留朱允熙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熙不久也于永乐四年死于火灾,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

朱棣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讦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士人,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过事佛、道教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在全国局势稳定之后,朱棣为了加强对大臣的监控,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地区,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

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永乐十四年(1416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5、去世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


·
·
·
·
·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