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生是谁?严监生人物简介及人物意义
未解之谜 2023-04-02 02:26www.dkct.cn世界未解之谜
严监生是谁
严监生一个姓严的国子监生员。
监生是国子监监生员的简称,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
严监生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
事例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
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严监生的出处清代的吴敬梓《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严监生人物简介
严监生,名大育,字致和,四十多岁,广东高要县人。因是个监生,故称严监生。他是严贡生的胞弟,但兄弟俩早就分家住在两个宅里。家有十多万银子,可谓巨富,却极其胆小和悭吝。小说以客观的描写和讽刺的笔法生动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性格。
严监生和乃兄严贡生的横行霸道不同,他极其胆小怕事。严贡生在欺压百姓闹出案子后溜之大吉,差人便找严二老官。严监生不敢轻慢,马上留差人喝酒吃饭,拿出二千钱打发差人去了,还赶忙叫小厮去请两位“铮铮有名”的舅爷——府学廪膳生员王德和县学廪膳生员王仁来商议对策。他听从两位舅爷的意见,在衙门使费共用去了十几两银子,把“一切办的停妥”、 “官司已了”。严监生已经够委曲和气恼的了,却还得整治酒席向二“王”致谢。但这两位秀才开始拿班做势不肯赴席,经过再三敦请,搬出妻子王氏来,二“王”才肯赏光。可见严监生内受乃兄之牵累外受舅爷之挟持由来已久。
严监生有一妻一妾,妻王氏,王德王仁的妹子;妾赵氏,有子三岁。当妻子王氏卧床不起的时候,他竟然同意将妾赵氏扶为正室,这岂不是要王氏速死。严监生可谓也是一个寡情寡义的人物。但他又怕两位舅爷,所以尽管王氏被迫主动提出将妾扶正,他自己也巴不得这样,却还是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第二天,他请来了两位舅爷,先是酒饭款待,然后请到一间密室里,开橱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并且不顾妻子未死,说道, “将来要备祭桌,破费钱财,都是我这里备齐,请老舅来行礼,明日还拿轿子接两位奶奶来,令妹还有些首饰留为遗念”,用钱财来打动和打通两位舅爷。两位口口声声“全在纲常上做工夫”的舅爷见钱眼开,一口保证有他俩“作主”,还乘机勒索,说道 “但这事须要大做,妹丈,你再出几两银子,明日只做我两人出的,备十几席,将三党亲都请到了,趁舍妹眼见,你两口子同拜天地祖宗,立为正室。”严监生无可奈何,只好又拿出五十两银子交给王德王仁,满足了他俩的贪欲。
两位舅爷主持操办了扶妾为正的仪礼。他俩在拿了严监生银子的三天之后,果然到严家来,写了几十副帖子,遍请诸亲六眷。先到王氏床面前写王氏遗嘱,两位舅爷也都画了字。在两位舅爷的支持下,严监生戴着方巾,穿着青衫,披了红绸,赵氏也穿着大红,戴了赤金冠子,两人双双拜了天地,又拜了祖宗,终于冠冕堂皇地使妾成了正室。但这无疑对重病的王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自然“发昏去了”,不久便断了气。喜筵转而成为丧礼。两个舅奶奶在房里乘着人乱,公然将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连赵氏方才戴的赤金冠子滚在地下,也拾起来藏在怀里。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闹了半年,严监生身不由己地用了四五千两银子。
后来,严监生得病卧床,两位舅爷进来问病,辞别了到省城去乡试。严监生叫丫环扶起来勉强坐着,说了些恭喜的话,留在房里吃点心,并叫赵氏拿出几封银子来,送与二位舅爷“做恭喜的盘缠”,并且说 “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了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确实,严监生受尽了严贡生的气,甚至大部分家产都被严贡生霸占。,严监生何尝只受严贡生的气,又何尝不受二位舅爷的气。他始终被乃兄和舅爷挟持着,窝囊了一辈子,这都是他懦弱和胆小的结果。
严监生不仅懦弱胆小,还极其悭吝节俭,与乃兄的挥霍无度也有着天壤之别。他曾告诉两位舅爷说 “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严监生广有财产,却连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哪怕才三岁的独生儿子要吃肉,也只买四个钱的哄哄他而已。这种悭吝显然已是异乎寻常了!
严监生之所以思念亡妻王氏,原因在于王氏精于聚敛。王氏虽然面黄肌瘦,怯生生的,路也走不全,可还在那里自己装瓜子,剥栗子,办围碟。每年腊月二十七八日典铺内送来的王氏私房利钱,也都藏起来。除夕,严监生吃了几杯酒,指着橱里存放的、昨日典铺送来的王氏私房——三百两利钱,不由触景生情,吊下泪来。碰巧,一只猫又把床头的篾篓子打翻在地,近前看时,只见篾篓的枣子底下,一封一封,桑皮纸包着五百两银子。严监生看到这些王氏存钱,更觉伤心,叹道 “象这都是历年聚积的,恐怕我有急事好拿出来用的。而今她往哪里去了?”一回哭着,叫人扫了地,把那干枣子装了一盘,同赵氏放在灵前桌上,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新年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
过了灯节后,严监生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每晚算账直到三更鼓,后来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并且辛劳不减平日。赵氏劝他道 “你心里不自在,这家务事就丢开了罢。”他说道“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哪个?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 ”不想春气渐深,肝木克了脾土,每日只吃两碗米汤,卧床不起。及到天气和暖,又勉强进些饮食,但还挣起来家前屋后走走。挨过长夏,立秋以后病又重了。睡在床上,仍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可见,严监生为了聚财已忧劳到了不惜身体的地步。
由于严监生舍不得银子吃药,又不顾病体仍然操劳,病一日重似一日。到了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他的儿子插口道 “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看来知夫莫若妻,所以,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这一临终时因多点了一茎灯草而不咽气的典型细节,极其夸张而传神地反映了严监生的悭吝性格。
作者描写严监生立足于他的“胆小有钱”和悭吝。胆小有钱,使他备受欺压和勒索;悭吝,又使他因为被勒索而心疼。这使他一生饱受窝囊气,并气愤成疾,呜呼归天。,欺压严监生的大多是他本阶级的士绅甚至亲人,而他作为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也进行着残酷的剥削。
严监生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极有名的悭吝人形象之一,他可和葛朗台、阿尔巴贡、泼留希金等世界著名悭吝人相媲美。
严监生人物意义
.严监生作为吝啬鬼形象,与世界文学名著中的葛朗台、阿巴公相比,他的性格更具独特性。,他的吝啬已不再是共性的寓言式的特征,而是从人物的特定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活生生的个性。严监生守着祖业,每晚算账到三更,精打细算地盘剥农民,克扣家用,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往里抠,居然抠下了十万多银子。这种极端落后的封建性十足的剥削方式,养成了一种胆小的吝啬。他舍不得银钱去结交官府,在小县城里,十万财富反而使他成了“有头发可抓”的冤大头。他的哥哥严贡生虎视眈眈,窥伺着他的财产,几个侄子“就像生狼一般”。偏偏严监生只有赵妾生了一个儿子,又太年幼,迫使他不得不把赵妾扶正,好让儿子继承财产。为此,就要大把地把银子送给妻子王氏的兄弟,偏偏两位舅爷又是敲诈的能手。于是,这个守财奴便陷于腹背受敌、杯弓蛇影的境地,他的吝啬越来越染上了忧心如焚的色彩。,严监生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他不同于《吝啬鬼》中的阿巴公,……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现得如此直接和纯净,不受父子之情的任何干扰。而严监生的“吝啬”就不同,它是和别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的。他虽然悭吝成性,贪婪成癖,但又有“礼”有“节”,不失人性,既要处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保护住自己的面子。所以,当他哥哥严贡生被人告发时,他能拿出十几两银子来平息官司;在夫人王氏去世时,修斋、修七、开丧、出殡等竟花费了五千两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就是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特性与丰富性。
(摘自齐裕、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
.吴敬梓讽刺的矛头虽然总是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但体现在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鲁迅说得好“非倾向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如写严监生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便伸着指头迟迟不肯瞑目。这就不仅仅是严监生个人特殊性格,而且反映了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的。
《儒林外史》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挑选典型性的情节来表现性格,而这些情节正是日常发生、普遍存在着的。如严贡生吹嘘自己“为人直率,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话正说着,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对他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猪羊鸡鸭走进人家宅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严贡生关了别人的猪,向人勒索钱,就典型地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贪婪横霸的性格。关于严贡生赖船钱的描写也是同样精彩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吴敬梓善于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讽刺描写。虽然《儒林外史》中也用夸张的手法,但更多的是白描。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总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一经指出便觉“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摘自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有时由于一个字用得很恰当,使人物“情伪毕露”。如严监生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这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
严监生一个姓严的国子监生员。
监生是国子监监生员的简称,明清两代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称国子监生员
严监生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
事例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
他妻子病卧在床,生命垂危,侧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严监生的出处清代的吴敬梓《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严监生人物简介
严监生,名大育,字致和,四十多岁,广东高要县人。因是个监生,故称严监生。他是严贡生的胞弟,但兄弟俩早就分家住在两个宅里。家有十多万银子,可谓巨富,却极其胆小和悭吝。小说以客观的描写和讽刺的笔法生动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性格。
严监生和乃兄严贡生的横行霸道不同,他极其胆小怕事。严贡生在欺压百姓闹出案子后溜之大吉,差人便找严二老官。严监生不敢轻慢,马上留差人喝酒吃饭,拿出二千钱打发差人去了,还赶忙叫小厮去请两位“铮铮有名”的舅爷——府学廪膳生员王德和县学廪膳生员王仁来商议对策。他听从两位舅爷的意见,在衙门使费共用去了十几两银子,把“一切办的停妥”、 “官司已了”。严监生已经够委曲和气恼的了,却还得整治酒席向二“王”致谢。但这两位秀才开始拿班做势不肯赴席,经过再三敦请,搬出妻子王氏来,二“王”才肯赏光。可见严监生内受乃兄之牵累外受舅爷之挟持由来已久。
严监生有一妻一妾,妻王氏,王德王仁的妹子;妾赵氏,有子三岁。当妻子王氏卧床不起的时候,他竟然同意将妾赵氏扶为正室,这岂不是要王氏速死。严监生可谓也是一个寡情寡义的人物。但他又怕两位舅爷,所以尽管王氏被迫主动提出将妾扶正,他自己也巴不得这样,却还是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请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第二天,他请来了两位舅爷,先是酒饭款待,然后请到一间密室里,开橱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并且不顾妻子未死,说道, “将来要备祭桌,破费钱财,都是我这里备齐,请老舅来行礼,明日还拿轿子接两位奶奶来,令妹还有些首饰留为遗念”,用钱财来打动和打通两位舅爷。两位口口声声“全在纲常上做工夫”的舅爷见钱眼开,一口保证有他俩“作主”,还乘机勒索,说道 “但这事须要大做,妹丈,你再出几两银子,明日只做我两人出的,备十几席,将三党亲都请到了,趁舍妹眼见,你两口子同拜天地祖宗,立为正室。”严监生无可奈何,只好又拿出五十两银子交给王德王仁,满足了他俩的贪欲。
两位舅爷主持操办了扶妾为正的仪礼。他俩在拿了严监生银子的三天之后,果然到严家来,写了几十副帖子,遍请诸亲六眷。先到王氏床面前写王氏遗嘱,两位舅爷也都画了字。在两位舅爷的支持下,严监生戴着方巾,穿着青衫,披了红绸,赵氏也穿着大红,戴了赤金冠子,两人双双拜了天地,又拜了祖宗,终于冠冕堂皇地使妾成了正室。但这无疑对重病的王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自然“发昏去了”,不久便断了气。喜筵转而成为丧礼。两个舅奶奶在房里乘着人乱,公然将衣服、金珠、首饰,一掳精空,连赵氏方才戴的赤金冠子滚在地下,也拾起来藏在怀里。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闹了半年,严监生身不由己地用了四五千两银子。
后来,严监生得病卧床,两位舅爷进来问病,辞别了到省城去乡试。严监生叫丫环扶起来勉强坐着,说了些恭喜的话,留在房里吃点心,并叫赵氏拿出几封银子来,送与二位舅爷“做恭喜的盘缠”,并且说 “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了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房里的气!”确实,严监生受尽了严贡生的气,甚至大部分家产都被严贡生霸占。,严监生何尝只受严贡生的气,又何尝不受二位舅爷的气。他始终被乃兄和舅爷挟持着,窝囊了一辈子,这都是他懦弱和胆小的结果。
严监生不仅懦弱胆小,还极其悭吝节俭,与乃兄的挥霍无度也有着天壤之别。他曾告诉两位舅爷说 “不瞒二位老舅,象我家还有几亩薄田,日逐夫妻四口在家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严监生广有财产,却连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哪怕才三岁的独生儿子要吃肉,也只买四个钱的哄哄他而已。这种悭吝显然已是异乎寻常了!
严监生之所以思念亡妻王氏,原因在于王氏精于聚敛。王氏虽然面黄肌瘦,怯生生的,路也走不全,可还在那里自己装瓜子,剥栗子,办围碟。每年腊月二十七八日典铺内送来的王氏私房利钱,也都藏起来。除夕,严监生吃了几杯酒,指着橱里存放的、昨日典铺送来的王氏私房——三百两利钱,不由触景生情,吊下泪来。碰巧,一只猫又把床头的篾篓子打翻在地,近前看时,只见篾篓的枣子底下,一封一封,桑皮纸包着五百两银子。严监生看到这些王氏存钱,更觉伤心,叹道 “象这都是历年聚积的,恐怕我有急事好拿出来用的。而今她往哪里去了?”一回哭着,叫人扫了地,把那干枣子装了一盘,同赵氏放在灵前桌上,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新年不出去拜节,在家哽哽咽咽,不时哭泣,精神颠倒,恍惚不宁。
过了灯节后,严监生就叫心口疼痛,初时撑着,每晚算账直到三更鼓,后来渐渐饮食不进,骨瘦如柴,却又舍不得银子吃人参,并且辛劳不减平日。赵氏劝他道 “你心里不自在,这家务事就丢开了罢。”他说道“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哪个?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 ”不想春气渐深,肝木克了脾土,每日只吃两碗米汤,卧床不起。及到天气和暖,又勉强进些饮食,但还挣起来家前屋后走走。挨过长夏,立秋以后病又重了。睡在床上,仍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可见,严监生为了聚财已忧劳到了不惜身体的地步。
由于严监生舍不得银子吃药,又不顾病体仍然操劳,病一日重似一日。到了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他的儿子插口道 “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看来知夫莫若妻,所以,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这一临终时因多点了一茎灯草而不咽气的典型细节,极其夸张而传神地反映了严监生的悭吝性格。
作者描写严监生立足于他的“胆小有钱”和悭吝。胆小有钱,使他备受欺压和勒索;悭吝,又使他因为被勒索而心疼。这使他一生饱受窝囊气,并气愤成疾,呜呼归天。,欺压严监生的大多是他本阶级的士绅甚至亲人,而他作为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也进行着残酷的剥削。
严监生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极有名的悭吝人形象之一,他可和葛朗台、阿尔巴贡、泼留希金等世界著名悭吝人相媲美。
严监生人物意义
.严监生作为吝啬鬼形象,与世界文学名著中的葛朗台、阿巴公相比,他的性格更具独特性。,他的吝啬已不再是共性的寓言式的特征,而是从人物的特定的生活经历、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活生生的个性。严监生守着祖业,每晚算账到三更,精打细算地盘剥农民,克扣家用,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往里抠,居然抠下了十万多银子。这种极端落后的封建性十足的剥削方式,养成了一种胆小的吝啬。他舍不得银钱去结交官府,在小县城里,十万财富反而使他成了“有头发可抓”的冤大头。他的哥哥严贡生虎视眈眈,窥伺着他的财产,几个侄子“就像生狼一般”。偏偏严监生只有赵妾生了一个儿子,又太年幼,迫使他不得不把赵妾扶正,好让儿子继承财产。为此,就要大把地把银子送给妻子王氏的兄弟,偏偏两位舅爷又是敲诈的能手。于是,这个守财奴便陷于腹背受敌、杯弓蛇影的境地,他的吝啬越来越染上了忧心如焚的色彩。,严监生并不是“吝啬”这个概念的化身,他不同于《吝啬鬼》中的阿巴公,……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表现得如此直接和纯净,不受父子之情的任何干扰。而严监生的“吝啬”就不同,它是和别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的。他虽然悭吝成性,贪婪成癖,但又有“礼”有“节”,不失人性,既要处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时时保护住自己的面子。所以,当他哥哥严贡生被人告发时,他能拿出十几两银子来平息官司;在夫人王氏去世时,修斋、修七、开丧、出殡等竟花费了五千两银子,并常怀念王氏而潸然泪下。一毛不拔与挥银如土,贪婪之欲与人间之情,就是这样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特性与丰富性。
(摘自齐裕、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
.吴敬梓讽刺的矛头虽然总是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但体现在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鲁迅说得好“非倾向于对社会的讽刺,即堕入传统的‘说笑话’和‘讨便宜’。”如写严监生临死时,因为多点了一根灯草,便伸着指头迟迟不肯瞑目。这就不仅仅是严监生个人特殊性格,而且反映了地主阶级极端悭吝的本质,是具有普遍性的。
《儒林外史》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就是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挑选典型性的情节来表现性格,而这些情节正是日常发生、普遍存在着的。如严贡生吹嘘自己“为人直率,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话正说着,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对他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猪羊鸡鸭走进人家宅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严贡生关了别人的猪,向人勒索钱,就典型地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贪婪横霸的性格。关于严贡生赖船钱的描写也是同样精彩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吴敬梓善于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讽刺描写。虽然《儒林外史》中也用夸张的手法,但更多的是白描。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总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一经指出便觉“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
(摘自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
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作者经常能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有时由于一个字用得很恰当,使人物“情伪毕露”。如严监生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生病期间侍奉汤药,极其殷勤,在王氏病重时,甚至祈求菩萨宁愿替她死。但当王氏死前对赵氏说了“何不向你老爷说明白,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写“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这一个“忙”字,就把赵氏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