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县令和现在的县长级别是否一样 古时候需要
(一)古代县长(令)一月多少俸禄?
古代的县令职务是如何由来,这个职务你要如何才有资格担任,平日里又要干些什么工作呢?
,变法,并诸小乡为县,设立县令。战国末年,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朝法令,人口万人以上的县,县官称为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万户以下的称为长,也就是县丞或者县长,秩三百石至五百石。
(榆次县衙)
这一百石可以养活多少人呢?我们来算一下,的九卿,相当于今天的中央部长,每月可领取4万钱,也就可养活56人,按照这个标准,一个人生活费大约700钱以上,那么百石(600钱)的官员尚连一个人都养不活,六百石的官员相当于3600钱,可养活5人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县令大约可以养活5个人。
也难怪会出现当初的事情了。按照这个俸禄,要养活一家人,这可不易,上要疏通关系,下有亲戚三朋,难啊。而且自诩清高之人众多,不屑经商者乃古代为官节气,,官者,难,县官,更难。
古代为官者,想要常年屹立不倒,你须在夹缝中求生。没有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道,也要看你的造化。人有气运,气运好,可入翰林,气运差,远离京城,未得一方诸侯,只得偏安一隅职务,扶摇直上很难,也许一辈子就在这个职务上惶惶终老。
可悲,可叹者,比比皆是。
(内乡县衙)
(二)县令的要求到底有多高?
在古代,有出身的人也有可能当县令,大户人家的也有可能当县令,有军攻在身的人也有可能当县令,还有的从胥吏提拔的也有。还有从庙堂上被贬之人也有,从宰相到县令,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三)一个县令手底下到底有几个人呢?
县丞,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副县长,协助县令工作,在古代县丞几乎说不起什么话,因为官大一级压死人,审案断案都是需县令亲自出面,县丞的权利和今天副县长的权利。,这也要看你背后的人,如果你有大树,县令也要给你几分薄面,那你迟早也可替代之。
(榆次县衙)
教谕,管教育,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局长,古代人是非常重视教育的,百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也是得来。在公堂上,有功名之人还可不下跪,足可见读书有多重要了。
县尉,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公安局局长,管理整个县的治安,收下有捕快,县尉的权利较大,很多时候县尉可以决定一些人的生死,糊涂案在古代很多,一个县尉的权利不过和今天的公安局局长比起来,还是弱了不少。
,还有一位必不可少的人物,那就是典吏,财政局局长,管钱的,这个一般都是县令的心腹,一个县的财政虽然不大,但大大小小也是有钱之人。大笔一挥,就可出钱。
(榆次县衙的牢房)
其实古代的一个县令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两者职务兼于一身。他们不仅要管理整个县的治安,还要负责整个县的财政税收,还要负责安抚百姓。一个好的县令,也可以让整个县繁荣昌盛。
(四) 古代的县令,还是比较悠闲的职务
他们有没有像我们现在一样的朝九晚五呢双休?
答案是否定的。
(榆次县衙的刑具)
古代的县令,还是比较悠闲的职务,如果有人击鼓鸣冤,那么县令就需开庭审理此案,这是他的额外工作,这个工作不定时会有,但次数不多,不过古代一些的小事情也有可能击鼓鸣冤,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去处。,他们还要负责治安问题,治安问题是小事情,也可以说不用管,征兵和税收这些他也可以安排下去,也就是说,古代的县令如果你要偷懒,你可以恣意的玩,没人管你,如果你要勤政,事情也,数也数不完。
他们不用下乡走访,也不用实地考察,还不用精准扶贫,这多好啊,难怪古代人人都想为官,不仅受人爱戴,还可以没事喝酒吟诗作对,比那些大官清闲多了。那些朝堂之上的人,还要上朝不说,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被弹劾,难啊。
(榆次县衙的刑具)
(五)古代有哪些好县令呢?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位历史名人——。
海瑞在淳安当县令时,不仅两袖清风,更是推行了很多改革制度。可能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他为官清廉,海瑞还是一位人才。他推崇“度天定税”,使得“赋役均平,民得安生”。
海瑞后来调往兴国任知县,原张鳌退休在南昌颐养天年。其侄子张魁、张豹到兴国以买材为名,到处坑蒙拐骗,巧取豪夺,气焰嚣张到“白日越货”的地步。海瑞派人拿下交有司治罪。张鳌上下活动,二人竟被宣判无罪。海瑞非常生气,将二人罪行具状上报州府,并附信揭露张鳌“持贵”到处写信游说,为子侄开脱,“书谏无一衙门不重迭投递,过往赣州的无一不请脱求情”。还算州府开明,按《大明律》行事,使二犯伏法。
的形象便由此得来。足可见海瑞的气节和气度。不得不服。我读过一本关于海瑞的书,心中对海瑞更是佩服,有机会大家也可以去了解了解。
(北京十三陵明皇蜡像宫海瑞罢官)
一个人,我觉得非莫属。
我对王安石一直都带有点钦佩。他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在古代交通如此不便的情况下,王安石也经常亲自下乡访问,了解民间疾苦,取民之所需,急民之所急,所力之事,亲力亲为,此举,为他日后变法打下了夯实基础。
王安石比海瑞更牛的一个地方在于兴修水利,水利乃千百利民之行,功在秋千,兴水利,百姓兴,朝代兴。大浚治川渠,你可以想象王安石有多高瞻远瞩。
不仅如此,他还非常重视教育工作,他在《慈溪县学记》提到“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建议大兴儒学。,当地没有师资,他就遍访山野硕老,找到杜醇、楼郁、杨适、王说、王致五位,史称“庆历五先生”。在王安石的倡导下,形成了官学、书院、蒙学三个教学系统。从那以后,鄞县文教之风大兴,开始出,大批文人进入朝廷高层,到了,更有“满朝朱衣贵,尽是四明人”。
(王安石)
在古代为官,一个县令往往代表着这个朝代的衰替,地方决定了中央,他们是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地方兴,朝廷兴。
,不可忽视一位县令的作为,也正是他们,在影响着未来,也影响着我们的今天。
(内乡县衙的这副对联,堪称为官之道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