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执行死刑为何要等时辰到了才行刑呢?
古装电视剧里常常出现的“午时三刻问斩”和“秋后问斩”,总是让人疑惑不解。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古时的行刑时刻似乎充满了神秘色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古老习俗背后的故事。
在古代,时间的计量方式与今天截然不同。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他们还将一天划分为一百刻,“刻”是指计时用的滴漏桶上的刻痕。换算成我们今天的时间,“午时”大约在11点到13点之间,而午时三刻则接近正午十二点。
为何古人会选择在午时三刻行刑呢?这个时间点是一日中阳光最为强烈,地面阴影最短的时候,被认为是阳气最盛的时刻。在古人的观念中,是阴事。无论犯人的罪行如何,他的鬼魂总会在死后纠缠与行刑有关的人员。为了压制鬼魂的出现,人们选择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午时三刻的时候,人的精力最为低下,此刻处决犯人,犯人可能会比较懵懂欲睡,痛苦或许会减少一些。这也体现了对犯人的某种体谅。
除了午时三刻行刑,古代执行死刑还常常选择在秋冬季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后问斩”。这一习惯早在古代便有了“秋冬行刑”的规定。除了一些如谋反、谋大逆等重罪犯人需要即时处死外,其他的死囚都必须在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接受处决。
这种选择在秋冬季节行刑的习惯,与古人的神权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他们认为存在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因此一切人类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古人认为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人间的司法应当适应天意,顺应四时。行刑时间被选在秋冬季节,也是为了顺应天意。
无论是选择午时三刻还是秋后行刑,背后都蕴含着古人的深刻观念和智慧。这些传统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但对于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它们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故事
- 古代执行死刑为何要等时辰到了才行刑呢?
- 三年杀掉三个皇帝,宇文护怎么这么牛?
- 解析:曹庄公及之后的曹国历代国君
- 古代喝酒为什么都要烫一遍酒 为什么现在人喝酒
- 清朝官员下跪的时候为什么都要拍两下袖子 这里
- 年羹尧功劳显著,为何会被定九十余条死罪?
- 历史上妲己是个怎样的人-心如蛇蝎的狐狸精妲己
- 从经历的四件事探索刘邦的厉害之处
- 武则天有几个名字?她的名字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 慈禧尸骨未寒就被人挖出 真正的幕后主谋是他
- 周泰是吴国重要的武将,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 元文宗继位前,为何要下诏书解释自己的继位呢
- 许褚和徐晃是如何分工的?他们如何保证曹操安
- 辅政大臣有三位,霍光是如何一家独大的?
- 崇祯帝为什么没能守住宋朝?是他还不够努力吗
- 乾隆写下一个字,文武百官不知道,和珅却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