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军和流放真的是法外开恩?为何古代人们认为
在古代中国,刑法制度森严,死刑并非最严厉的刑罚。我们常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情节:某人犯了法,因某种原因,官员会免除其死罪,改判为流放或充军。那么,流放和充军真的比死刑更为可怕吗?
在古代中国的刑法体系中,刑罚分为五等,从轻到重依次为“笞、杖、徒、流、死”。流放,作为比死刑低一等的刑罚,其严厉程度可想而知。就像大诗人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所言:“好收吾骨瘴江边”,流放意味着被流放到人烟罕至的偏远之地,罪犯及其妻儿都要遭受苦难。对于古代的人来说,一旦被流放,几乎不可能再回到故乡,死后也只能埋骨他乡,亲情血脉难以维系。而且古代医疗和交通条件落后,长途流放能存活下来的少之又少。
初期的流放,罪犯主要被流放到沧州、海南和新疆等人迹罕至的地方。由于边境动荡,内部州县因战争划分混乱,为了有效利用这些罪犯守边关,流放之刑逐渐被充军替代。
明朝时期,充军的刑罚比流放更为严厉。流放尚有减刑的可能,而充军则关乎国家边境安危,多为终身制,分为永远和终身两种。终身制意味着罪犯死后,此事结束,与家人无关;而永远制则与国同休,充军对象死后,其子女需接替,如此循环不断,直至永远。一旦有人被判充军,与其有关的人都会感到惊恐不安。
在明朝嘉靖时期,有人上奏请求用银两赎减充军和免去永远效力的充军人员。虽然最终只是下令永远效力的从军人员绝户后不拿其乡人来填充,但可见充军之刑的严厉和人们对它的恐惧。
到了清朝时期,流放和充军融为一体,清朝的疆域更为广阔,流放的地方更多。幸运的是,清朝只流放罪犯本人,不再祸及妻儿。
流放和充军在古代中国都是极为严厉的刑罚。它们不仅给罪犯本人带来深重的苦难,还让罪犯的家人承受无尽的痛苦。对于古代人来说,被判流放或充军,无疑是一场人生的悲剧。
历史故事
- 充军和流放真的是法外开恩?为何古代人们认为
- 古代真的有人用扇子做武器吗 小说写的是不是真
- 北京城最阴森的地方,曾埋葬宫女无数,传说每
- 洪都保卫战简介 洪都保卫战的过程及影响如何
- 朱元璋竟用十三城门下葬 而且里面全都是美女
- 李自成压境就没有军队救援京师吗 崇祯又等到多
- 历史上的郭嘉真的很厉害吗 他是否被神化了呢
-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一百多年里 秦国到底有&am
- 庆复:康熙的表弟,因谎报军情被乾隆处死
- 唐玄宗对杨贵妃如此迷恋,为什么没有封她为皇
- 唐朝女人死掉夫君,怎样独过一世-她道明了缘由
- 钟会为什么会救了许允的两个儿子呢?
- 近代清廷的军队真就那么弱,叫全世界欺负-
- 两县百姓赴京上访争夺魏德深这个县令,这到底
- 马忠是一位小将,为何关羽黄忠都败在他的手下
-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 为何还能北御匈奴死磕秦国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