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徭薄赋是谁的主张?是谁提出来的

历史趣闻 2025-03-22 01:50www.dkct.cn历史人物

在古代中国,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徭役”和“赋税”两个方面。“徭役”,即调用百姓的劳动力,而“赋税”则是百姓向缴纳金钱和实物。而“轻徭薄赋”则是古代君主的一种仁政表现,旨在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一政策,深受儒家学派推崇。

关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古代中国的理财思想多元且丰富。有的主张以赋税为主要来源,如北宋思想家李觏所言,“国之所宝,租税也”。也有声音主张扩大非税的经济收入,如某部古籍反对强制征籍,主张通过货币、价格、贸易等政策增加收入。西汉的卢世荣丞相也强调将财政重点放在如盐、铁、酒等专卖收入以及贸易收入上。

在税收方面,古代的理财思想大都主张“轻税”。孔子、孟子等都提出过“轻徭薄赋”,许多理财名家也都强调税收不可太重也不可太轻,要恰到好处。魏晋时期的思想家傅玄则提出了赋税“至平”、“积俭趣公”等理念,强调征税的公平与节俭。

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刘晏的贡献更是独树一帜。他提出的“取人不怨”和“因民所急而税”的原则,体现了税收的人道与智慧。他倡导通过控制物资和市场物价等手段取得财政收入,而不是单纯依赖增税。他也主张根据百姓的需求选择征税商品,这样既保证了税源的稳定,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北宋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们则主张通商,反对国家专卖。他们主张让私商自由经营并征税。明代重臣则强调农商并重,认为农商应相互协调。而清代学者王源则更是主张重商,认为商人应得到与农夫同等的尊重,并提出了实行资本税、取消繁杂商税的主张。

古代的这些理财思想,如同一个个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财政、经济、民生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当今社会,如何借鉴古人的智慧,实现财政收入的合理、公正、持续,仍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上一篇:清朝中的人为何从来不喝井里的水?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