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人是如何相亲 真是父母之名,媒妁之言吗

历史趣闻 2025-03-22 06:19www.dkct.cn历史人物

对于未曾了解古人相亲方式的读者,下面让我这个风趣网小编来带大家走进那个充满传统色彩的时代,探寻古代相亲的种种细节。

如今,电视上的相亲节目火热异常,一人面对众多追求者的品头论足,或是大胆表白,或是惊人言语,让人不禁感慨现代相亲方式的独特魅力。回溯到我们古老的华夏大地,相亲的方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貌。

在古代,婚姻对于年轻男女而言,并非如现代这般可以自由选择的。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那时,相亲这一环节并不被注重,洞房之前,男女双方是不能见面的。

追溯至宋代以前,依照古礼,婚姻嫁娶的过程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被称为六礼。到了宋代,这一过程有所简化,减为纳采、纳征、亲迎三项。尽管婚礼程序变得简洁,但相亲这一环节仍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这并不意味着宋代没有相亲这一环节。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相亲时,男方的亲人或母亲会作为代表前往女方家。若对女方满意,便会把一支钗子插在女方头上,以示同意。若男方代表不中意,则会留下一些绸缎,表示亲事告吹。由此可见,在古代的婚姻中,男方的自主选择权较大,至少男方代表可以看到女方的容貌。女方在结婚前却根本无法与男方见面,这无疑增加了误嫁的风险。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则为我们描绘了另一幅相亲的画面。书中写道:“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在这一环节中,男女双方在酒桌上觥筹交错,而一切又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那个时代,性格、习惯、才能和爱好并不被重视,更重要的是家族的利益和父母的意愿。

古代的相亲方式虽然与现代大相径庭,但都是对婚姻的一种尊重和期待。在那个时代,相亲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对婚姻生活的美好寄托和期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