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一无所有的荒山野岭 古人是如何将米做成
在古代烽火硝烟的战场上,士兵们的日常生活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他们不仅要面对战争的残酷,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中解决生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饮食。想象一下,现代的给养车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压缩饼干也无法救急。士兵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携带干粮以备不时之需。北方的士兵带着馒头,南方的士兵则带着干饭,有些人甚至会藏一块腊肉或肉脯,这些都是他们在极端情况下赖以生存的食物。
清代康熙年间刘献廷所著的《广阳杂记》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士兵如何在野外做饭的秘密。在没有锅具的情况下,士兵们如何在荒郊野岭中把米变成热腾腾的米饭呢?他们的智慧令人惊叹。
他们会在地上挖一个小坑,筑紧土壤,这就是他们的“锅”。然后,他们会用水润湿土壤,铺上树叶。接下来,把淘洗过的米放在树叶上,再倒水,然后在米和树叶之间再铺上一层树叶,最后盖上土壤。
这时候,他们会在土堆上点火,利用火焰对下面的米进行煨煮。时间一到,他们就会熄灭火焰,拔掉土堆,轻轻揭起树叶,一锅冒着热气、香喷喷的米饭就完成了。
这种做饭的方法在古代是非常实用的,甚至连刘献廷都赞叹不已,认为不仅行军打仗的士兵应该知道,普通人也应该了解。
在树叶的选择上,也不能随意使用味道难闻的树叶,而应该选择无味的柔软树叶。如果你能找到荷叶,那更是一大幸事,用荷叶包裹的米饭将会是一道永远难忘的美味。
在那个年代,谁也不可能带着锅走路,有一口饭吃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知道这个方法,就算在逃难的路上也能吃上热腾腾的饭,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
古代的士兵们,在战争的硝烟中,不仅要面对战争的残酷,还要在野外环境中寻找食物,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都值得我们敬佩。而刘献廷所著的《广阳杂记》则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士兵生活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的艰辛和不易。
历史故事
- 古代在一无所有的荒山野岭 古人是如何将米做成
- 被俘十六年不投降,堪比苏武的郝经为何很少有
- 赵云身为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 诸葛亮为什么要害
- 大文豪苏轼是怎么敷衍豪门的?
- 汉武帝睡的凉席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世上没几人用
- 宋朝大臣们上朝都要拿着一块板子,板子拿来干
- 揭秘鲁班书为何无人敢学 如果稍有不慎,就会轻
- 古代的秤为什么是16两为1斤?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 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真的去了日本吗?有哪些证
- 汉末三国时期,孟姓人物你知道多少呢?
- 吕蒙竟然已经夺取了荆州,为什么还要杀了关羽
- 清朝早期有哪些附属国?这些国家后来都如何了
- 慈禧太后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 送葬的队伍为什
- 解密:曹操为何放过害死自己儿子的人?
- 他是朱元璋的最强劲的对手 在小说当中却是一无
- 古代杀牛是因为耕地很重要吗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