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那么才华横溢,为什么做不了大官呢?

历史趣闻 2025-03-26 05:36www.dkct.cn历史人物

关于翰林与李白的人生错位

这个题目或许有些误解。翰林,这一职位虽然崇高,但并非李白所追求的“为君谈笑净胡沙”的沙场生涯。真正的翰林,是文学侍从之臣,与诗人的军旅之梦有着天壤之别。

为何李白无法施展其“为君谈笑净胡沙”的抱负呢?历史传闻与李白的自述都指向了小人当道、奸臣陷害。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情节,便是那次脱靴事件。

据传,李白曾被召至宫中与杨贵妃一同赏花,因无新曲可赏,便命人寻找李白前来作诗。当时,李白正醉眠于市上,被抬入皇宫。他在醉意中写下三首传世之作——《清平调》。宫廷内的权力斗争也随之而来。高力士因为自以为受辱,向杨贵妃进谗言,称李白诗中讽刺杨贵妃的体态。这个故事更像是后人编造。以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气,即便真的涉及杨贵妃的体态,又怎能算是讽刺?更何况唐明皇和杨贵妃都是才学兼备之人,如果李白诗中真有讽刺之意,又怎能逃过他们的耳目,却让一个宦官高力士看破?

事实上,唐明皇不重用李白为将为相,展现了他的识人之明。李白的个性放荡不羁,又缺乏政治敏锐性,这样的文人很难成为合格的政治家。唐明皇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的弃用与选择继承人有着共通性。

归根结底,是李白自己的人生定位出了问题。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名臣将相自古以来不乏其人。而李白非要弃己所长,去追求并不适合自己的官场之路,难免会有失意之时。他应当明白,不是所有的才子都能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或许他应该坚守自己的文学之路,发挥所长,成为一代文宗。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