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如何劝自己的弟弟的?曾国荃最后成功
在风云变幻的1856年,九弟踏上了江西的征途,而清朝的内乱正在熊熊燃烧。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曾国荃却陷入了心灰意冷的情绪,他的意志消沉,对眼前的战事失去了热情,似乎心猿意马,有了改变初衷的想法。
看到九弟如此消极,46岁的曾国藩,深感忧虑,他决定以行动唤醒他。他笔耕不辍,以信件的形式向九弟传达了他的心声。在这封信中,曾国藩坦诚地揭示了自己生平最大的弱点——无恒。他坦言,自己虽在28岁便步入仕途,本欲在诗词上大展宏图,然而却心浮气躁,涉猎过杂,导致自己的志向动摇。当他深入研究哲理时,却又分心于诗文,偏离了正道。即使后来身居官场,他也未能全身心投入到公务之中。即使在长沙与湖南巡抚共同办理团练、带领军队的日子里,他也没有全心投入军事。岁月如梭,如今他年岁已长,回首往事,深感遗憾。
曾国藩在信中殷切希望九弟能从他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他劝诫九弟,如今身处军旅,就应该全心投入军事,专注带兵之法,对于与军事无关的事应置之不理。他在信末语重心长地告诫道:无论做什么,都必须全心全意,持之以恒。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那么他将一事无成。
曾国藩并非只在给九弟的信中才对自己的无恒之弊进行反思。其实,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自我反省与修正。在他48岁时写给儿子的信中,他再次强调:“我生平因无恒之弊而万事无成……你若想有所成就,必须从‘有恒’二字着手。”
事实上,无论对任何人而言,“有恒”都是成功的基石。我们常常误以为一些人因为运气好而抓住了机遇,因此成为了杰出的人物。但实际上,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杰出的人物并非一开始就与众不同,他们的杰出源于每一天的专注和持久的努力。他们明白,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历史故事
- 曾国藩是如何劝自己的弟弟的?曾国荃最后成功
- 清朝灭亡之后国库到底剩下多少钱 整个国库就剩
- 古代蜡烛是奢侈品 古代百姓天黑之后就睡觉吗
- 武松连喝十八碗酒都没有醉 古代的酒的度数到底
- 明清时期的七品以下都是举人担任 他们最低能做
- 和汉唐时期相比,宋朝人结婚都偏晚,为什么会
- 夏侯惇的实力如何?为何能从吕布手下全身而退
- 朝鲜四大妖女是谁?朝鲜四大妖女简介
- 刘封如果是刘备的亲生儿子,他还会被处死吗?
-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平公的生平
- 崇祯帝提出的南迁之议,为什么一直没能实施?
- 历朝历代都是怎么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
- 古代二十四孝子之埋儿奉母,古人愚孝起来,真
- 赵匡胤为何会被一名书生吓退呢 这个书生到底有
- 长孙无忌最后为何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
- 明朝皇帝上朝都戴金冠吗 假的,只有皇帝去世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