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长平一战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为什么不趁势

历史趣闻 2025-04-03 20:50www.dkct.cn历史人物

长平一战,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兵,可谓震烁天下。他为何没有趁势一举灭掉赵国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实际上,长平之战后,白起的确有灭赵的打算。国内外众多因素综合作用,最终使得白起未能如愿。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不利的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准备乘胜追击,围攻邯郸。秦国的决策层出现了分歧。苏代巧妙地用言辞打动了范睢,使他站在了白起的对立面。范睢以秦兵疲惫、需要休养为由,劝说秦昭襄王接受韩、赵的割地求和。白起听闻此事,心中愤懑,与范睢结下仇怨。将相不和,白起再领兵也无法取胜。此后,范睢几次挑拨,最终导致了白起的自尽。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外部因素。为了打赢长平之战,秦昭襄王亲自督战,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这场战争耗费了秦国大量的国力,秦的损失同样很大。战后,秦的粮草消耗巨大,国力无法支撑继续灭赵。士卒连年征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新占之地民心不固,随时都有可能叛乱。韩魏楚等国家蠢蠢欲动,秦国的侧翼非常不安全。尽管秦国接受了赵国的割地求和,但赵国内部的分歧却在扩大。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转而备战。秦昭襄王大怒,再次举全国之力攻赵,但已无法扭转战局。

白起在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压力下,无法再继续他的灭赵之业。他拒绝领兵攻赵的决定,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可以说,白起是败在了自己的坚持上,也败在了外部的复杂局势和内部的权力斗争上。

长平之战后白起未能灭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决策层的分歧和权力斗争,也有外部复杂局势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白起最终无法完成他的灭赵大业。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和变数,正如白起的遭遇一样,让人唏嘘不已。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