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做官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
今日所提及的“三公”,乃是指与公务消费相关的三大领域——公车、公款吃喝以及公费旅游。但在古代,这“三公”的概念,却是指地位最为显赫的三个官职。历经各朝各代的演变,直至宋元明清时期,三公的概念才最终得以确定,不再发生变化。
回溯至秦朝,那时的三公九卿制度颇具特色。在商朝时期,三公指的是西伯、九侯、鄂侯这三位重要诸侯,其中西伯即为其封地之名。到了周朝,三公的地位进一步确立,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而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后,三公九卿制度的设立更是标志着古代官制的一大变革。此时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
两汉时期的官职制度则显得更为复杂多变。起初,两汉沿袭秦制,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时而大司马会取代太尉的位置。在大将军掌握实权时,丞相等职位的地位也有所下降。到了西汉末年至初年,三公变成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而光武帝晚期,更是以太尉替换大司马,形成了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公的格局。
隋唐至元明清时期,三公的职位仍然受到高度尊崇。在隋唐,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官居正一品。而元明清时期,虽然太师、太傅、太保被称为三师,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作为官员的虚职,用于加衔。这些职位的加衔往往代表着官员的荣誉和地位。如李鸿章,虽生前未曾获得太傅的加衔,但死后却被追赠此荣。
这一历史演变过程展现了古代中国官职制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三公这一职位的变迁,不仅仅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更是历史与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从商周时期的诸侯封地,到秦朝的九卿制度,再到两汉、隋唐直至元明清时期的官职制度,三公的概念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确立。而这些历史沿革的背后,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历史故事
-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做官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
- 历史上的张飞到底长什么样 三国演义中写的有点
- 清朝时期,新皇帝登基都有哪些讲究呢?
- 朱允炆削藩的五个藩王是谁 他们的下场有多惨
- 曹操在杀吕布的时候,为什么要问刘备的意见?
- 古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喝茶 古人下毒为什么偏
- 秦始皇用百万军队横扫六国 秦朝灭亡时为何没有
- 乾隆下过江南之后 之后的皇帝为何再也没有去江
- 三国的上阵的将领中,年纪最大的人是谁呢?
- 关羽忠义两全,为何却说他是蜀汉的罪人呢?
- 宋理宗身为一个皇帝 他的头盖骨为什么会被制成
- 苏小妹和秦少游有怎样的爱情故事呢?
- 经历长平之战惨败,为何赵国还能抵抗住秦国进
- 罄竹难书,还原一个真实的太平天国
- 上官婉儿为什么会和太平公主的女儿葬在一起
- 盘点晋朝那些历代始平王,结局分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