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街亭失败后的自贬表明了什么?

历史趣闻 2025-04-05 07:32www.dkct.cn历史人物

介绍:诸葛亮自贬与司马昭推卸责任背后的故事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的北伐遭遇挫折,街亭失守,大军不得不退回汉中。回到汉中后,诸葛亮严肃处理失误,亲自上疏请求自贬三级。蜀汉皇帝刘禅批准了其请求,将诸葛亮降为右将军,但仍代理丞相职务。有人觉得这是诸葛亮的权力秀,但在笔者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揽责行为,显示了他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

这场街亭之战的失败,虽然给蜀汉带来了损失,但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完全有机会回避责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承担责任。这种表现,不仅显示了他的心胸宽广,更凸显了他的正直无私。

相比之下,公元252年的东兴之战后,司马昭的表现则截然不同。在这场战役中,司马昭作为总指挥,在失败后试图推卸责任,因一句问责而。这种举动,无疑暴露了司马昭的心胸狭隘和私心。

王仪,一个官职不高但家族背景显赫的人物,因对司马昭的指责而被杀。这反映出司马昭在那个敏感时期,已经对任何形式的责难变得极度敏感。他已经将自家视为皇家,对任何可能威胁其地位的行为都采取极端的反应。与此相比,诸葛亮的自贬行为则显得更为光明正大。

再说诸葛亮的自贬与司马师的主动担责之间的不同。诸葛亮上疏皇帝请求自贬,表明他尊重皇权,他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授权;而司马师直接担责,则说明皇帝在其手中已成傀儡。这种差异也预示着后来三国局势的发展。

最终,司马昭掌控大局,完成了篡魏大业。尽管他在东关之战中的失败后的反应受到批评,但在篡位成功后,他或许从这次失败中吸取了教训,没有再过分追究将领的责任。这两者的对比,不仅揭示了三国时期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也展现了不同人物在处理失败和责任时的不同态度与智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