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侯:因擅自改编《康熙字典》而被灭族的清
欢迎来到风趣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锡侯的故事世界,跟随他的足迹探寻背后的故事。《康熙字典》背后的故事,想必很多读者都耳熟能详。这部于康熙四十九年开始编撰的汉字辞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书籍。
《康熙字典》的诞生可谓历经波折。在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经过三十余位大臣历时六年的辛勤修撰,最终于康熙五十五年编撰完成。这部字典共收录了汉字47035个,堪称古代汉字书籍中收字最多的一部。
《康熙字典》的编纂并非尽善尽美。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按笔画排列,但仍有部分汉字难以查找,字义解释也存在不够通俗甚至牵强附会的问题。尽管如此,清代却发生了一场因《康熙字典》而引发的冤案。
王锡侯,这位江西宜丰县的举人,因觉得《康熙字典》卷幅繁杂、查阅不便,耗时十七年将其删减成《字贯》。此书分为天文、地理、人事、物类四大类,共四十卷,旨在解决原字典的缺陷。王锡侯的这一努力却为他带来了灭门之灾。
乾隆四十二年,王锡侯因在删编过程中未对康熙帝和乾隆帝之名进行避讳处理,被仇家告发。乾隆帝对此大为震怒,以叛逆和狂妄不法之罪严惩王锡侯,将其本人及子孙七人处斩,其他家人则被发配黑龙江为奴。
这一事件让朝野上下对《康熙字典》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乾隆帝甚至对江西巡抚海成等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康熙字典》也在刀光血影中成为了私塾教师和读书人所遵守的规范汉字的标准。王锡侯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文字背后的力量与禁忌。在那个时代,一部字典的编纂不仅仅是文字的整理,更是权力的象征和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珍视每一部典籍的传承与保护,因为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瑰宝。让我们共同探寻更多关于汉字的精彩故事吧!
历史故事
- 王锡侯:因擅自改编《康熙字典》而被灭族的清
- 历史上真的有李存孝吗?他和李元霸谁更厉害呢
- 朱棣寻找建文帝和郑和七下西洋有什么关系?
- 南京挖出锦衣卫陵墓,一瓶子让专家笑了,可算
- 掌印太监明明比秉笔太监权力大 魏忠贤为什么没
- 历史上武则天找男宠的条件是什么?
- 马祖道一是谁?磨砖头磨出来的一代禅师
- 揭秘五代名人窦燕山,五个儿子个个都有出息
- 汉文帝为什么会废除了肉刑呢?其中又怎样的故
- 衣冠禽兽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对人的一种赞誉吗
- 蔡攸立下战功,他提了什么荒唐的要求呢?
- 皇帝召幸了余莺儿 为什么只是封她做了官女子女
- 虞姬最后真的是自刎吗?背后真相是什么?
- 关羽如果投入曹操麾下,他在曹魏阵营的武力值
- 袁术坚持要称帝,背后究竟什么原因?
- 曾国藩必须裁撤湘军,李鸿章为什么可以保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