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侯:因擅自改编《康熙字典》而被灭族的清

历史趣闻 2025-04-05 15:12www.dkct.cn历史人物

欢迎来到风趣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锡侯的故事世界,跟随他的足迹探寻背后的故事。《康熙字典》背后的故事,想必很多读者都耳熟能详。这部于康熙四十九年开始编撰的汉字辞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书籍。

《康熙字典》的诞生可谓历经波折。在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经过三十余位大臣历时六年的辛勤修撰,最终于康熙五十五年编撰完成。这部字典共收录了汉字47035个,堪称古代汉字书籍中收字最多的一部。

《康熙字典》的编纂并非尽善尽美。它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按笔画排列,但仍有部分汉字难以查找,字义解释也存在不够通俗甚至牵强附会的问题。尽管如此,清代却发生了一场因《康熙字典》而引发的冤案。

王锡侯,这位江西宜丰县的举人,因觉得《康熙字典》卷幅繁杂、查阅不便,耗时十七年将其删减成《字贯》。此书分为天文、地理、人事、物类四大类,共四十卷,旨在解决原字典的缺陷。王锡侯的这一努力却为他带来了灭门之灾。

乾隆四十二年,王锡侯因在删编过程中未对康熙帝和乾隆帝之名进行避讳处理,被仇家告发。乾隆帝对此大为震怒,以叛逆和狂妄不法之罪严惩王锡侯,将其本人及子孙七人处斩,其他家人则被发配黑龙江为奴。

这一事件让朝野上下对《康熙字典》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乾隆帝甚至对江西巡抚海成等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康熙字典》也在刀光血影中成为了私塾教师和读书人所遵守的规范汉字的标准。王锡侯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文字背后的力量与禁忌。在那个时代,一部字典的编纂不仅仅是文字的整理,更是权力的象征和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珍视每一部典籍的传承与保护,因为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瑰宝。让我们共同探寻更多关于汉字的精彩故事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